中文大藏经
【中文大藏经】
指以汉文翻译或撰述之佛典所集成之丛书。日本人称为汉译大藏经。其刊行地域不限于我国,如朝鲜、日本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而成为汉文系统之地区,皆刊行之
;亦即凡以汉文刊行之三藏,均属中文大藏经。以汉文所译之典籍,后汉以后逐渐增加,此种趋向可见诸译经目录,而知其概略,如左表所示。
元代后,汉译经典已甚少增加。佛典之多,浩如烟海,而其分类方法,自古即有。开元释教录以后之译经目录,至北宋以后之开板大藏经目录,可说皆以开元释教录之分类为标准。然日本现代之缩刷大藏经与大正新修大藏经,则另有其分类法。以下为开元释教录之分类法及其部数卷数:
将佛典编入大藏经,在我国称为‘入藏’。敕撰之目录中另有入藏录者,以隋代之历代三宝纪为最早。入藏时须有天子之认可。此方撰集(此土撰述),即中国人之著作正式入藏者,最早见于开元释教录,其时所选为一般佛教学之基础典籍,至于宗派典籍之入藏则起于五代之后。以下就各版藏经之系统及年代之先后,简述历代中文大藏经之雕版(板)情形:
(一)开宝藏:又称北宋敕版大藏经、敕版、蜀版、蜀本。即宋太祖敕刊,于开宝四年(971)在蜀之益州(成都)开雕之木版印刷大藏经,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于太平兴国寺内之印经院印刷完成。宋太祖开国后,敕令高品、张从信至成都开雕,共十三万版,为我国第一部大藏经。据道安(1907~1977)所著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载,本藏共计四八○函,五○四八卷,一○七六部(一说包括开元录之入藏录五○四八卷四八○帙、宋代新译之二七九卷三十帙,及宋代以前翻译,而于开元录中未入藏之译经二五九卷二十七帙)。每面五行,每行十五或十四字,每版二十五行。编号用千字文,为卷子本。宋太宗曾将此藏赐赠日僧■然(法济),■然护持回日本,后在法成寺遭火焚毁,然由此敕版大藏经覆写之诸经,则留存在法隆寺与石山寺传世。此藏对日本佛教界之影响至巨。又当时高丽国王亦遣使至我国,请回此藏。从来汉文大藏中称为精审者,当推高丽藏再雕本,再雕本依初雕本,初雕本即依此一开宝藏为根据。本藏现仅存零本残页。[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开宝四年条、卷四十三太平兴国八年条、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高丽史卷九十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大藏经的成立与开始(小笠原宣秀)](参阅‘宋板大藏经’2861)
(二)契丹藏:又称丹本、丹版、丹藏、辽本。即契丹兴宗时(1031~1054)敕命在南京(即今北平)开雕,至道宗清宁九年(1063)或咸雍八年(1072)以前完成之大藏经。其年代约于宋版开宝藏雕成之后七十年。本藏共计五七九帙,包括开元释教录四八○帙、续开元录二十五帙,及宋朝新译经典、章疏、音义之类七十四帙。为梵夹本,纸薄字密,为古来大藏经版式最小者。由觉苑、蕴寂等人专任校勘之职。在燕京近郊之房山,继隋代静琬之遗业,补刻四大部之石经,即根据契丹藏完成者。
又据高丽史卷八所载,道宗清宁九年(即高丽文宗十七年)以降,尝数度送本藏经于高丽,高丽藏再雕本多据此再校以他藏而成。本藏迄今已全佚失。但在吐蕃出土之印刷佛典中发现有契丹版之残页数件。于今藏经中之大智度论等经论中,间有‘丹注云’之夹注。[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序、辽史卷一一五高丽传、缘山三大藏目录缘起、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大藏经雕印考(常盘大定,哲学杂志第二十八、第二十九)]
(三)金藏:金版大藏经之简称。又称赵城藏本、金刻藏经。指金代雕印之大藏经。由山西潞州出身之崔法珍倡成,约自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山西解州天宁寺开雕大藏经版会募刻,至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完成。乃完全由山西民间自资兴刻之大藏经。本藏计六八二函,六千九百余卷,仍承袭北宋敕版大藏经系谱之卷子本形式,每行十四字,每面二十三行,在最前空白之处有经论名,‘第□卷’、‘第□张’、‘□字号’等之细字刊记,具有与北宋版完全相同之形式。大定十八年,崔法珍将新雕之印本大藏经一藏进献金廷,此新雕藏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