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大孔菌
中文学名:漏斗大孔菌
拉丁学名:Favolus arcularius (Batsch : Fr.) Ames.
中文别名:漏斗棱孔菌
同物异名:Polyporus arcularius Batsch : Fr.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大孔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休一般较小。菌盖直径1.5-8.5cm,扁平中部脐状,后期边缘平展或翘起,似漏斗状,薄,褐色、黄褐色至深褐色,有深色鳞片,无环带,边缘有长毛,新鲜时韧肉质,柔软,干后变硬且边缘内卷。菌肉薄厚不及1mm,白色或污白色。菌管白色,延生,长1-4mm,干时呈草黄色,管口近长方圆形,辐射状排列,直径1-3mm。柄中生,同盖色,往往有深色鳞片。长2-8cm,粗1-5mm,圆柱形,基部有污白色粗绒毛。孢子无色,长椭圆形,平滑,6.5-9μm×2-3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多种倒木及枯树上。
分布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贵州、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香港等。
经济用途:幼嫩时柔软,可以食用,干时变硬。当湿润时吸收水分恢复原状。对小白鼠肉瘤180抑制率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此菌往往出现在木耳、毛木耳或香菇段木上,被视为“杂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