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俗称蛔虫,为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形最大者,其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犬弓首线虫(Tosocara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寄生虫,但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
一、形态
1. 成虫
长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成粉红色或微红色,死后为白色;体表有细横纹和两条明显的侧索;雌虫长约20-35cm,尾端钝圆,雄虫15-31cm,尾断向腹面卷曲。
2. 受精蛔虫卵
大小约为45-75×35-50μm,宽椭圆形,(因与胆汁接触而)呈棕黄色,表面有一层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内含一大而圆的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星月形空隙。
3. 未受精蛔虫卵
长椭圆形,大小约为88-94×39-44μm,卵壳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
注意:若蛔虫卵的蛋白质膜脱落,卵壳则成无色透明,应注意与其他线虫卵的鉴别。
二、生活史(直接型)
A. 土壤中的发育
虫卵从病人粪便排出后,在土壤中发育2-3周后变成含蚴卵(蜕皮一次)然后经口感染人体。
B. 人体内的发育
蚴虫在小肠从卵中逸出,经血循环到肺(在此脱皮两次),再次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最后脱皮一次,发育为成虫。
1. 感染阶段:感染性蛔虫卵(含蚴卵)
2. 感染途径与方式:通过污染食物、饮水,经手-口途径感染。
3. 体内移行:口→小肠→门静脉→肝脏→右心→肺脏→气管→咽→食管→胃→小肠。
4. 寄生部位(成虫):小肠。
5.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6. 诊断阶段:成虫、虫卵(粪检)。
三、蛔虫所致疾病
蛔虫的成虫和幼虫可致病,主要机理为机械性损害、变态反应和肠功能障碍。
幼虫:主要引起肺蛔虫症。
病人可有肺部炎症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哮喘、血痰等;血中酸性粒细胞可增多,X线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并非多在1-2周内自行消失。幼虫也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及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从而导致异位损害。
成虫:为主要致病虫期,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蛔虫成虫以人肠腔内容物为食,加之对肠粘膜的损害,从而造成人体营养不良。患者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
2. 变态反应: 蛔虫变应原虫被人体吸收后可引起IgE倡导的变态反应。病人可有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和结膜炎等症状。
3. 并发症: 由蛔虫的钻孔性所致。 在其寄生环境发生改变时,如人体发热、胃肠病变、食入辛辣食物以及不当的驱虫治疗常可刺激虫体活动力增强,容易钻入胆道、胰管和阑尾等开口于肠壁上的各种管道。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症、其次可引起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
主要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
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呈间歇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等。虫体带入胆管的细菌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等。
肠梗阻
原因为大量虫体纽结成团,堵塞肠管造成肠蠕动障碍所致。临床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突发间歇性疼痛,并非有呕吐、腹胀等,患者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移动团块。
肠穿孔 进而可引起腹膜炎。
四、实验诊断
1. 粪检查虫卵(受精、未受精)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即可满足诊断要求,也可采用沉淀法和浮聚法提高检出率。
2. 痰中查蛔蚴 用于肺蛔虫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诊断。
3. 驱虫治疗性诊断 根据成虫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五、流行与防治
蛔虫的流行农村多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目前,我国农村多数地区感染率为60%-90%。
粪便内含受精蛔虫卵的人是蛔虫感染的传染源。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是造成蛔虫卵污染土壤、蔬菜或地面的主要方式。鸡、狗和蝇类的机械性携带也起一定作用。
人感染是由于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泥土、蔬菜,经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感染期卵;或食用被虫卵污染的生菜、泡菜和瓜果等而造成感染。
防治原则是:
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加强粪便管理
个人防护方面应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
药物驱虫 主要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驱蛔灵等。驱虫宜在感染高峰后的秋、冬季节进行,而且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以防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