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是人体并殖病的主要病原,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并殖吸虫。
[形态]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虫体肥厚,背侧稍隆起,腹面扁平(图10-38a)。活体红褐色,不停做伸缩运动,体型不断变化,固定后染色虫体在光镜下可见体表面布满小棘,大多为单生型,偶尔可见簇生及混生者。口、腹吸盘大小略同,腹吸盘约在虫体中部。消化器官包括口、咽、食道及两支弯曲的肠道。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卵巢6叶,两个睾丸分支如指状,并列于虫体后1/3处(图10-38b)。卵巢类型、口、腹吸盘比例、睾丸长度比是并殖吸虫形态鉴别重要特征。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大小为(80~118)μm×(48~60)μm。前端宽并有扁平卵盖,后端稍窄。卵壳通常向后端增厚,卵内含有一个卵细胞和十几个卵黄细胞。
[生活史] 卫氏并殖吸虫终末宿主为人和多种肉食类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蜷科(Thiaridae)和黑贝科(Pleuroceridae)中的某些螺,第二中间宿主为甲壳纲的淡水蟹(图10-40)或蝲蛄。
成虫寄生于肺,因所形成虫囊与支气管相通,虫卵可经气管排出或随痰吞咽后随粪便排出(图`10-41a,b)。卵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约经3周孵出毛蚴,遇到合适淡水螺主动侵入,发育经由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成熟的尾蚴具短尾(图10-42)、凭两个吸盘作尺蠖式运动。在水中主动侵人或被溪蟹、蝲蛄吞食,在这些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囊蚴呈球形,具囊壁两层,外层直径约300-400μm(图10-43)。人或其他终末宿主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囊蚴进入终末宿主消化道后,在消化液作用下,后尾蚴脱囊而出。约经 1-3周徘徊后由肝脏表面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进入胸腔而入肺,最后在肺中结囊产卵。有些童虫可终生穿行于组织间直至死亡。自囊蚴进入终宿主到成熟产卵,一般约需 2个多月。成虫在宿主体内一般可活5-6年,长者可达20年。
[致病]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由童虫、成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定居所引起。病变过程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 主要由童虫移行所致。脱囊后的后尾蚴穿过肠壁粘膜形成出血性或脓性窦道。虫体进入腹腔可引起混浊或血性积液,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虫体进入腹壁可致出血性或化脓性肌炎。当侵入肝脏时,肝脏表面呈“虫蚀”样,若虫体从肝脏穿过,则表面呈针点状小孔。肝脏局部有时出现硬变。若虫体在横膈、脾等处穿刺,该处也可形成点状出血、炎症。
急性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可有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大并伴有荨麻疹。血象白细胞数增多,嗜酸细胞升高明显,一般为20%—40%,高者超过80%。
慢性期 虫体进入肺后引起的病变,其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
脓肿期 主要为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及继发感染。肉眼可见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随之出现炎性渗出,继之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囊肿壁。
囊肿期 由于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赤褐色果酱样液体。内容物镜下检查可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和大量虫卵。囊壁因肉芽组织增生而肥厚,肉眼可见边界清楚的结节状虫囊(图10-44),呈紫色葡萄状。囊肿壁上皮本身就是细支气管上皮(图10-45),故有人认为囊肿是虫体穴居引起细支气管扩张及炎性增厚所致(图10-46)。
纤维疤痕期 由于虫体死亡或转移至其他地方,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囊内由肉芽组织充填,纤维化,最后形成疤痕。
按器官损害主要可分为:
胸肺型 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血痰中可查见虫卵。当虫体在胸腔窜扰时,可侵犯胸膜、导致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腹型 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隐痛。也可引起腹部器官广泛炎症、粘连,偶可引致腹膜炎,出现腹水。当虫体侵及肝脏时可致肝损害或肝大。
皮下包块型 以游走性皮下包块为主要表现。包块大小不一,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常呈单个散发,偶可见多个成串。常发部位为腹壁、胸背、头颈等。几乎所有人体表面各处,都有出现肿块的可能。
脑脊髓型 虫体移行或定居成囊造成的脑脊髓损害。虫体破坏脑组织,早期为渗出性炎症,后出现水肿,继而形成囊肿。由于虫体游窜,造成多处损伤。患者常出现阵发性剧烈头痛、癔病发作、癫痫、瘫痪。也可表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膜炎、视神经受损、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若虫体侵犯脊髓则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截瘫等。
亚临床型 没有明显器官损害,皮试及血清免疫学检测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有时伴肝功能损害。这类患者可能为轻度感染者,也可能是感染早期或虫体已消失的感染者。
[诊断] 病原诊断 粪便或痰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或虫卵即可确诊。
免疫试验 方法有皮内试验,ELISA,酶连免疫吸附抗原斑点试验(AST— ELISA),杂交瘤技术、免疫印渍技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等。
X线及CT检查 适用于胸肺型及脑脊髓型患者。
[流行] 卫氏并殖吸虫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在我国,目前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未报道外其他23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虫存在。
疫区类型可分为两种:即溪蟹型流行区及只存在于东北3省的蝲蛄型流行区。溪蟹型流行区的特点是疫区病人不多,呈点状分布,一经发现,很容易得到控制。蝲蛄型流行区尽管病人人数有明显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是当地的多发病与常见病。
传染源 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是本病传染源。本虫的储蓄宿主种类多,如虎、豹、狼、狐、豹猫、大灵猫、果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皆可感染此虫。感染的野生动物则是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
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为生活在淡水的一些螺类,如黑贝科(Pleuroceridae)和蜷科(Thiaridae)。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如溪蟹(Potamon sp.)、华溪蟹(Sinopotamon sp.)、拟溪蟹(Parapotamon sp.)、石蟹(Iso lapotamon sp.)、绒螯蟹(Eriocheir sp.)等,以及东北的蝲蛄(Cambaroides sp.)。淡水虾也可作为中间宿主。
山区居民常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的习惯。其中的腌、醉等于生吃,烤、煮若时间不足也未能将囊蚴全部杀死,是为半生吃。东北地区的蝲蛄豆腐,当地居民视为美食。这样的食物中含大量活囊蚴,食之感染的机会极大。中间宿主死后,囊蚴脱落水中,漂浮水面或沉于水底,饮之也可导致感染。若生饮含尾蚴的水,这些尾蚴在终宿主体内也有可能发育。
转续宿主 野猪、猪、兔、鼠、蛙、鸡、鸟等多种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大型肉食类动物如虎、豹等因捕食这些转续宿主而感染。
[防治] 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生饮疫区水是预防本病最有效方法。宣传教育是控制本病最重要措施。
常用治疗药目前使用的吡喹酮,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对于脑型或较重型肺吸虫病,可能需要二个或更多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