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那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在宗教制度和宗教仪式方面,撒拉族还有许多与其他民族和地区不同的特点。每个撒拉族聚居的自然村都建有清真寺。解放前,清真寺里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庆祝宗教节日,以及商议和解决全村重大事务的中心场所。走进撒拉族地区,一眼可以望见高耸的“米那罗”(宣礼塔)和典雅古朴、庄严肃穆的礼拜堂,这是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艺术精品。全县现在共有大小清真寺72座(其中回族群众建的在4座)。最大的烽街子清真大寺,初建于明初,民国23年(1935)扩建后,共有54间,面积1000多平方米,可容纳15000多人排班礼拜。除此,还有22座“拱北”(贤者墓厅)。撒拉族在历史上分十二工,每工有一个“海依寺”(总寺),下辖若干小寺。寺院的组织情况是:每个“海依寺”聘大学阿訇一人,二学阿訇一至二人,“满拉”若干人。大学阿訇掌管教务,平时给“满拉”们讲授经文,星期五“主麻日”聚礼时或节日要对所属各支寺的全体教徒讲授古兰教义。一般支寺只有二学阿訇,教务由所属“海依寺”的大学阿訇兼管,有些支寺因距“海依寺”较远,不便进行宗教活动,就由几个村子合聘一个开学阿訇主持教务。每逢星期五“主麻日”,各村的教徒都集中到开学阿訇所在的村子去作礼拜。每村的清真寺都有学董,一般是一个“孔木散”有一个学董,组成董事会,并推选出一个总学董。董事会专门经管寺院财产和一切宗教收入或开支,向群众征收学粮(清真寺里阿訇及满拉吃的粮食,在秋收打碾后根据人口、地亩数的多寡征收),决定聘请阿訇,掌有寺院实权。学董职位一向由“哈尔”、地主、富农等有钱有势的人或德高望重者承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