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五条交通要道之一。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为适应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张九龄又奉诏另凿新道。前后用了二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宽1丈,长30华里,两旁广植松梅的大道。
江西母亲河千里赣江的上游,五岭之首大庚岭的北麓,有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梅花漫漫,牡丹亭秀。这方灵山秀水造就了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千亩梅花奇观;有江南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千年梅关古驿道及古关楼;有充满怀古幽思情调的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视笔下南安府衙后花园牡丹亭十景;有江南最大的明代寺庙群落——江南名刹丫山灵岩古寺;有集“险、奇、特”为一身的龙山瀑布群;有景色幽
美的河洞热水温泉度假区;有令人留连忘返的钨都奇观——“雅丹沙漠城”和“地下迷宫”,有理学名字王阳明陨落纪念亭;有清纯玄妙的三江口原始森林;有奇花异草汇集的瑞香花卉生态观赏园;有湖光山色俱美的油罗口风景区;有陈毅元帅隐蔽处……诸多景观韵味隽永,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梅关,位于南雄市城北28公里、粤赣两省交界处的梅岭上,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陆路最短的交通要道。梅岭是五岭(南岭山脉)之一的大庚岭一段,故梅岭又称大庚岭,一向以梅花出名。越王勾践的子孙汉将梅娟,曾在此筑城据守,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
现存的梅关古道约8公里,路面铺砌青石的鹅卵石。在古代它是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最短的陆地交通要道,曾被誉为中国南北贸易
的黄金通道。史料对此处如是记载:“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的唐代,古驿道上并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到了宋代,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将其命名为梅关。位于粤赣交界之处梅岭之上的古驿道除了在经济上曾经做过卓越的贡献之外,还是历代兵家活动要寨。早在公元前214年,赵佗就率秦军经过梅岭入粤,在岭口设横浦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两次督师度岭北伐。甚至连开国元帅陈毅也曾带游击队在梅岭战斗过三年,并因此写下了流芳后世的《梅岭三章》。而古驿道两旁林立的花中君子---梅,每至寒冬,竞相怒放,其娇艳独特的景致,更是令得无数经此的文人墨客雅兴大发,自三国吴陆凯的《赠范晔》迄今1700多年,咏梅篇章数不胜数。
古道上,梅岭是粤赣交界的一个隘口,秦时在此设关,叫梅关。梅关是南岭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关上耸立的关楼,为北宋时筑。关楼拱门两面嵌石刻,北为“南粤雄关”,南为“岭南第一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曾在此领导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梅岭三章》。现在,当年陈毅活动过的地方,已被开辟为旅游景点。
寒冬腊月,满岭梅花盛开,是沿古道观赏粤赣两省风光的大好时节。
详细介绍南雄有一条古运道,因古道穿过地处大庾岭南麓的梅岭,有梅关横亘于期间,隔开广东与江西两省,所以就被称为梅关古道。
梅岭设关始于秦,主要用于军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派遣屠睢、任嚣、赵佗等人攻取岭南,并在公元前213年略取岭南后,在大庾岭上的梅岭筑关,又称秦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孔道。这就是最早的梅关古道。汉武帝时,派遣楼船将军杨仆率楼船师平南越,“出豫章,下浈水”,即是沿古道越大庾岭南下。
可是,古道一直因年久失修,“人苦峻极”,不堪行走,十分艰险难通。到了唐代,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南北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遇负之以背”的古道与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已很不适应了。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广东人张九龄因病告归祖籍始兴,路过梅岭时,见岭路“峭险巉绝”,行走困难,便向唐玄宗建议开辟岭道,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业凿之举。张九龄奉诏之后,行动很快,仅用二月余就在梅岭上凿通一条第约20余丈、宽3丈的大山路,使梅关古道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开通之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广州等地客商货物由水运北上到雄州,经古道运往岭北;岭北南下客商货物则由陆路经古道运到雄州,然后转水运运往广州等地。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饭店、荼坊酒肆,鳞次栉比。梅关古道从此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孔道。自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后,历代对这条古道的维护极为重视,曾多次进行修铺和增植树木。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蔡抗、蔡挺兄弟,前者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后者任江西提刑,南北相邻。二人协商议定,分别修筑各自所辖境内路段,补种松、梅,立表梅关。时人余靖于是有《通越诗》:“峤岭(大庾岭也称峤岭)古来称绝徼,梯山从此识通津”,并说:“蔡学士兄弟新砌,岭路相接。”宋元丰二年(1079),王巩记过岭情况说:“庾岭险绝闻天下。蔡子直(抗)为广东宪,其弟子政(挺)为江西宪,相与协议,以砖zhou4其道,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南北三十里,若行堂宇间。每数里置亭以憩客。左右通渠,流泉涓涓不绝。白梅夹道,行者忘其劳。予尝至岭上,仰视青天如一线。然既过岭,即青松夹道,以达南雄州。”好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此后,明正统十一年(1446),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鹅卵石;花岗片石铺砌岭道路面九十余里,并在道旁补植松、梅。明正德年间,广东布政使吴廷举也很积极增路松,自称“十年两度手栽松”,“种提青松一万株”。到明末清初,梅关古道历经800多年,古松夹道,形如虬龙,竟成为南雄一景--“官道虬松”。有人咏梅关古道岭松云:“郁郁凌云气,岩岩耸壑材”,“不风能避暑,即雨亦衔杯。”可以想见,那时古道两旁的虬松是如何的高大、茂密。
梅关古道不但多松,而且多梅。据府志记载:“十二月,霜雪降,池始冰,岭梅初放。”因此,每当岭梅怒放之时,不少诗人墨客前来踏雪寻梅,也有不少旅人游子到此折梅赠别,并留下了许多咏梅佳句。三国时太守陆凯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不忘折梅赠亲友,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借寄赠岭梅道出了思念友人的一片深情。大诗人苏东坡,《赠岭上梅》诗云: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由岭梅、行人想到故人,由花落、梅熟想到与亲友相聚,别有一番滋味有心头。南宋理学家朱熹云游岭南,在梅岭时正值岭梅盛开,遂赋诗《登梅岭》:“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屐,密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一幅风雪探梅图跃然纸上。唐宋年间,统治者把岭南作为流放刑徒之地,不少有识之士因罪流放岭南。当他们经过梅关古道时,古道、虬松、岭梅,家事、国事、天下事,触景生情,不禁令人怆然涕下。唐初宋之问因罪贬岭南,曾多次过岭,写有《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抒发了无限的悲思。苏东坡由岭南流放地北归,走古道,登梅岭,写下了《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文天祥于国命垂危之际,力图挽大厦于既倾,奋力拼搏,最后在岭南兵败被俘,押至北京后慷慨就义。他曾多次转战于梅关古道南北,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其中《安南军》写道:“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有归!山河行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出了他舍生取义的一身正气,令人肝肠回荡,肃然起敬。至于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更是豪气干云,尽人皆知了。
梅关古道从梅关向南北两边蜿蜓延伸,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好像一条彩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水陆连运的交通线。历史上不少中原仕宦、巨家望族,由此道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传入南粤。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经梅关古道南迁的。古道上的珠玑巷,就是南迁先人的聚居地。
近百年来,粤汉铁路、(南、)雄(大)余公路先后开通,梅关古道已为现代交通线所替代,失去了古时南北交通孔道的作用,但是,始建于宋代嘉佑年间的梅关至今尚存,明代古道遗迹尚在。这里虬松挺立,寒梅怒放,仍不失为一旅游胜地。不少游人纷纷到此,或攀关,或踏道,或寻梅,或赏松;或念先人之艰辛,或发思古之幽情。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梅关古驿道 - 临近景点大峡谷
乳源大峡谷
丹霞山
通天箩
古佛岩
金鸡岭
南岭森林公园
南华寺
钟鼓岩
苍石寨
始兴县博物馆
石坑崆峰
翔龙湖景区
风采楼
九泷十八滩
门票: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