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佛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共分为8部,以拓跋氏最为强盛。1038年,党项拓跋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元晨自称是北魏拓跋鲜卑的后裔。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天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

党项人以姓为部落,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因此,党项人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异常顽强凶猛,曾多次打败辽、宋军队,甚至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

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其疆域方圆2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西夏的首都为今宁夏银川,当时称“庆兴府”。今内蒙古阿拉善与鄂尔多斯及西部的巴盟一带,皆属西夏所辖。著名的西夏遗址有伊盟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寺、阿盟额济纳旗西夏黑城、伊盟达拉特旗城塔古城及巴盟临河高油房古城等。

西夏有畜牧业、农业、制盐业、建筑业、手工业和商业,其统治制度为蕃汉分治,有蕃官和汉官。国家制订有成文法典,实行科举制度,还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和步兵。

1036年,西夏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

西夏国的范围是草原、西域和中原地区相互联系的多角地带,这里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地区。因此,中原的汉族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都对党项族有深刻的影响,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明。

党项族笃信佛教,其佛教艺术颇著名。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菩萨等,是荒漠中的重大发现。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内蒙古额济纳荒漠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物。著名的有黑城遗址出土的西夏彩绘、彩塑和文书、佛经,绿城遗址的古庙、西夏墓群及彩塑,在干涸的湖泊或河道两岸还发现许多西夏人废弃的村落、农田和水利设施遗址。这些发现昭示着西夏国北方地区昔日的繁荣。

在黑城遗址中出土著名的西夏文字典《音同》与《番汉合时掌中珠》,使西夏文研究者得以识读西夏文材料。在黑城遗址中出土的西夏文、汉文佛经残页,是用雕版印刷的,佛像和经文雕刻得极为秀丽端在。

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汗国,其都城周围因双方反复争夺,战争异常激烈,使西夏文物损失很大,故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由于较早为蒙古军所攻占,所以城址保存较好。加之气候干燥,人烟稀少,许多西夏文物得以保存下来。

在巴盟临河市高油房西夏古城中,出土大量西夏钱币以及金银器窖藏和西夏文铜印。这座古城位于蒙古高原通过河套进入宁夏平原的交通要道上,这些文物估计是西夏人仓猝撤退时掩埋的。在伊盟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内亦发现西夏中期的佛教密宗壁画,为珍贵的艺术作品。此外,曾在额济纳旗小庙遗址中发现15尊道教人物塑像,工艺水平极为高超,也为研究西夏的宗教情况提供了新材料。而从绿城寺庙中的彩塑佛像残件分析,得知雕像是用丝麻混土或草拌泥制胎,然后涂上矿物颜料,所以能在荒漠中历经800余年而不朽坏。

西夏墓葬除小型火葬墓外,在伊盟准格尔旗还发现砖室壁画墓。在额济纳旗黑水城发现塔墓,内有僧人尸体坐于高台上,这是一种独特的葬制,应与佛教密宗仪轨有关。

在伊盟伊金霍洛旗,发现酱褐釉剔花瓷器,造型古朴,花纹大方,是西夏陶瓷工艺品中有特色的精品。

在阿盟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发现许多党项族早期的岩画,有家族图、狩猎图和放牧图。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还发现许多西夏时期的帛绘彩画残片、铜镜、符牌、文书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