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神楼
在韩城的社火队伍中,“东庄神楼”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社火奇葩,被誉为“社火之王。
“闯神楼”是用于民间祭祀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韩城社火中最威武的项目之一。在韩城“闯神楼”也叫裂爷(ya-方言)架。神楼宽约三尺见方,高约五尺左右,内有泥塑或木雕神像,左右两根抬杆,四人抬。多在久旱不雨,祈雨求神之时进行。这时把尊神敬神变为戏神罚神。因为,平时人们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遇有久旱不雨,影响农作物播种、生长、直至造成灾害之时,人们怨天怨地祭神灵,对神灵产生不满情绪,于是将其抬着戏耍,摇来晃去,以示惩罚,同时又许愿,让其改变麻木不仁的态度,赐雨于民。这大约是“闯神楼”的由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民俗。此外,在闯神楼的同时,还有人借神威向“歪人”示威,因为平时人们对有权有势,不仁不义,欺压乡里之徒,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这时便凭借神威,闯其门户,要其赔情道歉,改邪归正,把人的意志变为神的意志
据西庄镇东庄村清康熙年间的《神楼记》载:“吾邑有法王神楼,正月十五迎神于村,清明送神于庙,厥有定规,由来已久矣”。此神是韩城特有的,姓房名寅,字百虎,唐末韩城西庄附近井溢村人,相传为屈原后代,寿一百一十岁,修道于灵岣观,是驱邪治病的名医。宋朝,因使宋真宗的太子降生被封为神。韩城人民非常敬重法王,逢年过节,蒸一种法王馍,祭神后,由家中男丁食用,意在仰仗法王神灵,身体强壮,驱病消灾。“闯神楼”即八社(东庄、西庄、郭庄、井溢、上干谷、下干谷、柳枝、杨村)人民迎送这位神医时的社火。
八社中的东庄村“闯神楼”与众不同,有文武之分。文神楼比武神楼大,十六人抬,高约六尺,宽约四尺见方,形若金殿,彩绘华丽,金碧辉煌,内为赤面金身,横眉怒目,手持宝剑,脚踩毒蛇的法王塑像,让人肃然起敬。东庄距西庄近咫尺,东庄的文神楼是西庄八社迎送神医法士时所抬的神楼。正月十五迎神回村,供奉至清明送神于庙。送神队伍前边以火铳开道,村牌、对联、旌旗紧跟其后,道锣、大号,声震数里,各色旗幡迎风飘动,三、五番锣鼓过后,十六抬法王神楼赫然出现,抬神楼的人步伐虽简单,但步调一致,进退有序,庄重严肃,显示神威。到了西庄镇,八社四人抬的武神楼,即参加到东庄法王神楼的行列之中,武神楼之神凶神恶煞,由手足束有串串铜铃的剽悍青年抬着,威风凛凛,一社一个,在法王神楼四周荡来荡去。手足上的串串铃声与神楼上的铁环声相呼应,铿锵儿响,悦耳动听。火铳停放,锣鼓声歇,耍神楼开始,头顶青天,足踏厚土的抬手个个精神抖擞,以统一的步伐,对称的“耍架子”舞姿,轻踏慢步,作和谐律动,与铿锵的铃环声相配合。突然,火铳爆响,锣鼓齐鸣,人声鼎沸,八个武楼横冲直撞,似脱缰狂奔之马,抬手脚下生风,周身铜铃如涛声澎湃,扣人心弦,观者心情激动,喊声如雷
解放后,东庄“闯神楼”从专门的祀神社火走进了喜庆社火的队列中。文革后,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又为神楼的表演作了一些艺术上的处理,“闯神楼”在表演上更趋完美。人们在法王神楼前又增加了两个抬着“黑虎”“灵官”的小神楼,俗称“武神楼”。“武神楼”小巧刚健,便于舞动,前闯后拥,势如雷霆,高潮时拼死相搏,难辨雌雄,两台神楼顶在一起,抬手将抬杆扔在半空,仍挥旗相搏。激烈刺激,动人心魄。加上姑娘舞动的花杆,小伙子敲响的锣鼓,有声有色,热闹非凡
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闯神楼”被取缔,此后30年间无人问津。直至1984年陕西省歌舞团去日本考察,将“闯神楼”介绍到海外。1985年春节,陕西省文化厅专门前来考察,使“闯神楼”这一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在省文化厅和地方政府的组织、支持下,几十载的神楼才得以重见天日,东庄“闯神楼”走出了以往“神”的光圈,以一种群众自娱的艺术形式与世人见面。1990年秋,在韩城市首次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以东庄“闯神楼”为压轴的民间艺术节目,进行表演,彩饰一新的神楼,独特的舞蹈节奏,威武壮观的气势,博得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受到国家艺术研究所、省文化厅的重视。同时,也使东庄“闯神楼”得以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