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忠国师
慧忠,俗姓冉,越州诸暨(浙江诸暨)人,幼时不会讲话,从未踏越家门前的横桥一步。十六岁时,家里来了一位禅师,他远远迎面遥向禅师礼拜,双亲及亲友见了这种情形,都为他的举止感到惊讶不已,慧忠当时便乞求出家。他听闻六祖慧能大师之名,就前往叩谒参学近十一年的岁月。因此在禅林中,他与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神会、永嘉玄觉等四人,并称为六祖门下五大宗匠,与神会同在北方弘扬六祖禅风,批评当时在南方(江西)阐扬“平常心是道”的马祖道一,驳斥南方禅者不重视经典而随意说法的作风,所以慧忠国师平日特别重视经律论的教学。
其后,慧忠国师游历无数名山大川,例如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紫阁、武当等诸山,或者在松下安居,或者在岩石禅定。清风朗月,白日江河,皆能身心融为一境。在参访慧能大师的十一年中间,六十二、三岁左右,中宗嗣圣七年(六九○)时,进入南阳白崖山党子谷(河南南阳),自此长居于此,四十多年不下山,天下的学者风从而至,超过千人。
唐玄宗因为钦仰慧忠禅师的道风,开元八年(七二○)将他迎请入京。慧忠奉敕担任南阳龙兴寺的住持。不久,遇到安史之乱,师便遁隐。到了肃宗在位时,上元二年(七六一),再召师入京城,以师礼相见,并敕住千福寺西禅院,公卿士庶纷纷参叩求法。
有一次,唐肃宗问慧忠国师:“大师在曹溪那里得到什么法?”
慧忠国师回答:“陛下还看见空中那一片云吗?”
肃宗说:“看见。”
慧忠国师问:“它是钉在那儿呢,还是挂在那儿呢?”
肃宗又问:“如何才能掌握自己的身心?”
慧忠国师就站起来,问:“明白吗?”
肃宗说:“不明白。”
慧忠国师说:“那你把净瓶拿过来。”肃宗还要再问,慧忠国师不理会他,连看都不看他。肃宗说:“我是大唐天子,你胆敢连看都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说:“你看得见天上的虚空吗?”
肃宗说:“看见。”
慧忠国师:“陛下!它曾向你看一眼吗?”
有个印度沙门大耳三藏来到京城,自称有他心通,唐肃宗请慧忠去试验。大耳三藏一见到慧忠就施礼下拜,站到一边。
慧忠国师问他:“你会他心通吗?”
大耳三藏说:“不敢!”
慧忠国师说:“你看看我现在在什么地方?”
大耳三藏说:“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跑到西川看划船竞赛去了?”
过了一会儿,慧忠国师又问:“你说我现在又在什么地方?”
大耳三藏说:“你是一国之师,怎么又跑到天津桥上看人耍猴把戏?”
过了一会儿,慧忠国师又问:“你说我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大耳三藏深入禅定,觅不可得。慧忠国师斥责他:“你这野狐精,你的他心通怎么不灵光了呢?”大耳三藏惭愧得说不出话来。
代宗即位之后,对慧忠国师更是礼遇有加,于是迁住光宅寺。有一天,代宗召见一人,自号太白山人,不明真实姓名与年龄。代宗告诉慧忠国师:“此人自认是一代奇人,颇有见解,敬请国师考验。”慧忠国师先看看太白山人,然后问道:“陛下说你是一位异士,请问你有什么特长?”
太白山人说:“我会识山、识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文认字,无一不精,并长于算命。”
慧忠国师道:“请问山人:你所住的太白山是雄山呢?还是雌山呢?”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对。
慧忠国师又指着地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呢?”
山人说:“算一算便可知道。”
慧忠国师又在地上写了“一”字,问:“这是什么字?”
山人回答:“一字。”
慧忠不以为然,纠正他的话:“土上加‘一’,应当是‘王’字,为什么会是‘一’字呢?现在,我再请问你:三七共是多少?”
山人回答:“三七是二十一,谁人不知?”
慧忠国师说:“三和七合起来是十,怎么一定会是二十一呢?”
站在一旁的代宗欣悦地说:“朕有国位,不足为宝;朕有国师,国师是宝!”
慧忠国师不但博通训诂,并且穷究经律,虽受到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礼遇,但以天性淡泊,自乐天真。由于仰慕南岳慧思大师的遗风,奏请在衡岳武当山兴建太一延昌寺;又在党子谷创立香严长寿寺,各请藏经一部作为镇山之宝。大历八年(七七三),奏请朝廷度化天下名山之僧,遴选精通经律论三藏者。后来,归隐党子谷,大历十年示寂,享寿八十有余。谥号“大证禅师”。世人称他为“南阳慧忠”、“南阳国师”。
慧忠国师有许多著名公案流传后世,以“国师三唤”、“无情说法”、“无缝塔”等三则,最为禅林所传诵。另有“九十七种圆相”,是由他的侍者耽源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