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
Lomonosov,Mikhil Vasilievich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

,1711年11月19日-1765年4月15日,合儒略历1711年11月8日- 1765年4月4日)俄国化学家,哲学家。1711年11月19日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卡亚省杰尼索夫卡村,是一个渔手夫的孩子,1765年4月15日卒于圣彼得堡。1730年到莫斯科考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1735年他转入圣彼得堡科学院附属大学学习。1736年被圣彼得堡科学院派往德意志学习矿业,先入马尔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等,后到弗赖堡学习矿业和冶金学。1741年回圣彼得堡科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创建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64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
生平介绍1711年11月19日,罗蒙诺索夫诞生于俄国阿尔汉格尔斯克省霍尔莫果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个富裕 的渔民。阿尔汉格尔斯克是当时俄国最大的海港城市,英、荷等国的商船经常来往于此,这种环境对他从小的兴趣和志向颇有影响。他从10岁起就协助父亲捕鱼, 与狂风恶浪搏斗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美妙幻化的自然景色开阔了他的视野。
罗蒙诺索夫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目不识丁的父亲不能给他以任何帮助。他只能向邻居学习识字,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得到的一切书籍。1730 年,年青的罗蒙诺索夫冒充贵族子弟考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他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苦,无视贵族子弟的歧视,发愤学习,不久成为该学院成绩最优异的学生。 1735年,他被保送到彼得堡科学院读书,同年秋天又被送到德国留学。1741年,罗蒙诺索夫回到彼得堡科学院,从此,他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卓有成效的科学 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
罗蒙诺索夫对祖国有着深切的爱。他毕生的活动就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当时,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一些外国人,看不起科学文化落后的俄国。罗蒙诺索夫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为俄国科学文化的独立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俄罗斯大地能够
诞生自己的柏拉图
和智力灵敏的牛顿。”
他不仅用这诗来激励别人,也用来激励自己。他只活了54岁,1765年4月15日逝世,只工作了24年,但他把每一分钟都献给了祖国。他对物 理、化学都有杰出的贡献,对语言学、文学和哲学都有所建树,对历史、天文、地质、矿物、航海都有所研究。为后人留下很多重要著作,给俄罗斯文化增添了光彩。
贡献教育贡献
从一个没有文化的渔民之子成长为俄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办人——这是俄国科学家和文豪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的事迹。他是睿智的理论家和学者,同时又是“文艺复兴式人物”,其知识之广博简直了无边际。他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年间,他是唯一的一位独树一帜的提倡教育的斗士。他创办了第一所大学。 不过,说他本人就是俄国第一所大学恐怕还更恰当一些。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同胞—一位思想远远走在自己时代前面的人。的确,罗蒙诺索夫(1711一1765)的科学发现和著作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世界的科学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划时代的。他在俄国的地位,有如伽利略在意大利、牛顿在英国、笛卡JL在法国、莱布尼兹在德国和佛兰克林在美国的地位。
化学成就
罗蒙诺索夫积极探索燃烧奥秘。用实验证明金属在密闭容器内加热,质量不会增加,而放在空气里加热,质量就会增加。这为后来拉瓦锡推翻燃素说,建立氧化学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罗蒙诺索夫用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这一发现比拉瓦锡发现物质不灭定律早18年。他反对当时盛行的热素说,最早提出热只是物质微粒运动的结果。
罗蒙诺索夫对气体压强给以正确解释,它是空气质点对器壁撞击的结果。
在应用化学方面,罗蒙诺索夫曾研究过彩色玻璃制造和植物营养等,很有成效。
物理成就
罗蒙诺索夫对气体压强给以正确解释,它是空气质点对器壁撞击的结果。
在应用化学方面,罗蒙诺索夫曾研究过彩色玻璃制造和植物营养等,很有成效。
在物理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创立了热的动力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上解释了热的现象;他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 认为空气微粒对容器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结果;1741年,他创立了物质结构的原子一分子学说,认为微粒(分子)由极小的粒子--(原子)所组成, 如果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组成的,它便是单质;如果物质是由几种不同粒子组成的,它们便是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决于组成物体微粒的性 质……。这些理论为俄国的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守恒定律罗蒙诺索夫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化学,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等。他第一个记录了水银的凝结现象。

1761年5月26日他在观测金星凌日时第一个发现了金星上存在着大气。罗蒙诺索夫对热的动力学说和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也有相当贡献。 罗蒙诺索夫也是一个出色的人文学者,在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方面都有研究。他也被誉为俄罗斯现代语言之父。
借助于实验,罗蒙诺索夫推翻了1703年施塔尔提出的“燃素”学说。罗蒙诺索夫准备了专用的玻璃容器,分别放入铅屑、铜屑和铁屑, 将容器口封死,而后加热,最后铅屑溶化了,光闪闪的银白色容器镀上了一层灰黄色;红色的铜屑变成了暗褐色粉末;铁屑变黑了。“燃素”是否进入了容器?它是 否同金属化合了?如果它进入了容器,那麽容器的重量就应该增加,但称重结果表明,这些容器的重量都没有变化!而金属灰却比原来重了。据此,罗蒙诺索夫得到 了这样一个结论:“金属没有与“燃素”化合!因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没有变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容器内部有一定数量的空气, 肯定是金属与空气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气与金属化合,金属就应该增重多少!”。罗蒙诺索夫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的化学 家,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1756年,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 作为化学科学基石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早在1748年2月16日,在罗蒙诺索夫写给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就曾经写道:“自然界所发生 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我在梦中消耗了多少 小时,那麽我必然失眠多少小时,如此等等。因为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它也应推广适应运动的诸法则:一个物体如果靠本身的动力,引起另一物体产生运动,那麽前者由于推动而失去的动量,必然等于后者受推动时获得的动量。”应该说,这种观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雏形。
学术贡献
罗蒙诺索夫对热的动力学说和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也有相当贡献。 罗蒙诺索夫也是一个出色的人文学者,在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方面都有研究。他也被誉为俄罗斯现代语言之父。
评语由于他在俄国科学史上的诸多贡献,特别是质量守恒定律和对俄罗斯语法的系统编辑,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 由于罗蒙诺索夫的学识非常渊博,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把他比作“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说“他是历史学家、修辞学家、机械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他对一切都曾亲身体验过并深入地研究过”。
主要著作《关于冷和热原因的探讨》 《论化学的效用》 《论地层》 《俄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