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莪术

所属卷:Curcuma L.
所属科:Zingiberaceae
中文名:广西莪术
其它中文名:毛莪术、桂莪术(中药志)。
文献来源: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C.F.Liang(1977)*;X.X.Chen(1980);中国植物志(1981);云南种子植物名录(1984);新华本草纲要(1988);Z.Y.Zhu(1988).
描述字段:直立草本,高约0.5米;根茎卵球形;根末端膨大成纺锤状,内面乳白色。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14—38厘米,宽4.7—7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两面被柔毛;叶鞘被短柔毛。穗状花序从根茎基部抽出,长约15厘米,宽7厘米;花序梗长8—13厘米,具密被柔毛的紫红色鳞片;苞片阔卵形,长约3.5厘米,淡绿色;不育苞片紫红色,长约1厘米,先端具3齿;花冠管漏斗状,长约2厘米,喉口密生白色柔毛,裂片卵形,紫红色,近等长,侧裂片长约1.2厘米,宽7毫米,背裂片宽10毫米;侧生退化雄蕊近长圆形,与花冠裂片近等长;唇瓣近阔倒卵形,长约1.4厘米,宽约1.5厘米,淡黄色,中央深黄色,先端浅2裂;花药基部具距;子房被柔毛,花柱线形,无毛,柱头头状,具睫毛。花期5—7月。
分布及生境:产勐海;生于海拔700米的田边、草地与灌丛中。广西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南宁。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根茎(桂莪术)和块根(莪苓)分别作莪术与郁金用。功效见莪术与郁金项下。
莪术──广西莪术
RhizomaCurcumae Kwangsiensis
(英)Kwangsi Turmeric Rhizome
【别名】桂莪术、毛莪术。
【来源】为姜科植物桂莪术Curcuam kwangsiensis S.G.Leset C.F.Liang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10cm。叶片4~7,二列,长椭圆形,长8~13cm;樱部苞片长椭圆形,先端粉红色至淡紫色,腋内无花,中下部苞片卵圆形,淡绿色,腋内有花2至数朵;萼筒白色;花冠近漏斗状,长约2.5cm,花瓣3,粉红色,长圆形,上方一片较大,先端成兜状;微生退化雄蕊形态与花瓣相似,淡黄色。花期4~9月。
生于向阳山坡地、沟边、林缘,野生或栽培。主产广西。
【性状】根茎长圆形或长卵形,长3.5~7cm,直径1.5~3cm,基部圆钝,顶端钝尖。表面黄棕色至灰色,光滑,环节明显或不见,有点状须根痕或残留须根,两侧各有一列下陷的芽痕和根茎痕。质坚重。气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a-蒎烯、莰烯、蒎烯、柠檬烯、1-8-桉油素、a-松油烯、芳樟醇、龙脑、樟脑、乙酸芳樟酯、丁香酚等。
【性味】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见莪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