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型符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最近在太湖西岸发掘一处良渚文化遗址时,首次发现了“山”字型符号,考古专家推测其为新时器时代晚期人们记事用的符号,并认为这组符号的年代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两者间是否有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说,这处位于江苏宜兴堰头镇堰南村的良渚文化遗址被命名为“堰南遗址”,它南北长六百多米,东西宽四百余米,占地约二十五万平方米,中心为约一万平方米的高台墓地。

今年七月,南京博物院会同无锡市博物馆和宜兴市文管会开始对“堰南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遗址中心三百多平方米的土台上发现了大量建筑遗迹,以及多座良渚文化时期的贵族墓、祭祀坛。考古专家称,从挖掘的这批石器、石料、玉琮、玉璧、玉钺等珍贵文物看,当时这里的石器、玉器制造已相当发达。

“山”字型图案是在紧靠贵族墓穴南面约四米宽、三十米长的范围内发现的,它们和一些“短竖”型图案排列在红褐色的硬土上。来自上海和浙江的良渚文化考古研究专家在现场察看了这组奇特的符号,对此发现极为关注。

良渚文化属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典型出土墓葬主要在浙江的余杭、反山、瑶山和江苏省的寺墩、高城墩,主要在环太湖的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