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瑜
1.“二流堂”主、报人、作家唐瑜,别名阿朗,1912年生。著名报人、作家、爱国华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主编《电影新地》、《银座》、《电影艺术周刊》、《中

国电影日报》、《小小画报》、《联华画报》、《民族呼声》、《早报》等。先后开办过三家小印刷厂。抗战时期,自费在重庆造屋,招待流落于此的朋友。所造之屋,是当时文艺界人士最喜欢的去处,戏称“二流堂”,其亦被封为“二流堂堂主”。自此,一生荣辱皆与“二流堂”密不可分。建国之时参军,从事深爱的幻灯艺术事业。离休后,和家人旅居香港地区、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现居京城,安度晚年。
附:
“二流堂”主唐瑜
--------王玉
提起“二流堂”,曾经的波诡云谲、谈虎色变,早已漫灭得无迹可寻;说到“二流堂”的主人唐瑜先生,一般的年轻人也只会茫然地摇摇头,表示不清楚。毕竟那段历史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但那故事中的人与事却注定要代代相传。
唐瑜,朋友都称之为阿郎,1912年生。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主编《银座》、《电影艺术周刊》等杂志,是左联的早期盟员之一。抗战时期,自费在重庆造屋。吴祖光在《二流堂里外》中说:“阿郎造的碧庐,在重庆文艺界是一个引人的去处,朋友们都愿意到这里来坐坐,聊聊,自由自在。”有人戏称之为“二流堂”,因而唐瑜顺理成章地被封为“二流堂”主。“文革”期间,“二流堂”被戴上“反革命俱乐部”的大帽子,直到1979年8月才被平反。
去年12月中旬的一天,记者随同姚辛与张小鼎两位先生前去拜访唐老。开门的是唐师母李德秀,老人家很高兴,她说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姚辛。姚辛是工人出身,却几十年如一日地东奔西走、舍家为学地研究左联。姚辛上次来看望唐老,还是在2000年的时候。谈话间,得知唐师母是上海人,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张小鼎说,唐师母南方人的特征很明显。
见有朋友来访,唐老很激动。他已96岁高龄,声音还是很洪亮,但耳朵有点背,只能笔谈。唐老比划道,字要写得这么大,不能潦草,凑近了还可以看得清。客厅的桌上备有纸笔,和唐老沟通起来还算比较顺畅。有时候,唐老见我们谈得很热闹,就急了道:“你们谈得肯定很有趣,可惜我听不到。”年纪大了,难免有时候很寂寞、孤独。唐老却是很达观,笑言自己是“废人一个”,在“等老阎”。

提到左联,最让唐老感慨的是当年潘汉年对他的知遇之恩。姜德明在《唐瑜印象》中提到:“‘文革’前夕,潘从监狱里出来,惟一去看的战友就是唐瑜。潘不怕连累唐,唐也不怕潘来访。”而最早纪念潘汉年的文集《零落成泥香如故》,就是由唐老编的。作为左联的首批盟员,唐老现在的愿望就是去一趟上海,他坦言“不到上海心不死”。
吴祖光说:“‘碧庐’是至今令人难忘的地方。……我至今依然深深地衷心地热爱我们‘二流堂’的堂长唐瑜仁兄。”当年,活跃于“二流堂”的有夏衍、吴祖光、黄苗子、丁聪等文化界知名人士。重庆是山城,四季多雨,冬天的时候就靠炭火取暖,大家围炉而坐,有一种特别温馨的情调。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唐老写有回忆录《二流堂纪事》,详细地记叙了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唐老很幽默,这从他诙谐的文风中也可以见出一二。姚辛告诉唐老,他那本《二流堂纪事》被人借走找不回来了。唐老就将自己的存阅本送给了姚辛,并要把签名时间写成2009年。姚辛忙更正道是2008年,结果唐老笑了。大家拿过来一看,落款写着2009年元旦。原来是快到元旦了,唐老很有心。题字舒展有力,一点也看不出是唐老那么高龄的人写的。
唐老胃口好,喜欢吃肉。唐师母说他是馋得慌,平日里没荤菜的话就不吃饭。又说,唐老年纪大了,但性格依然很急。就在拜访回来的第二天,记者就接到张小鼎的电话,问姚辛的联系方式。原来唐老有事找姚辛,但是没有联系电话,就催着唐师母联系我们。我没有姚辛的联系方式,但知道他暂时住在田间夫人葛文的家里。正好田间故居就在单位附近,我就不揣冒昧去登门拜访找姚辛。隔天,姚辛来电话,他又在唐老家里畅谈了。
唐老这一生最恋朋友,虽不能说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般的宏愿,却有几分孟尝君“养士”的风度与刘禹锡“陋室”的风流。时过境迁,如今的唐老安闲地居住在城郊颐养天年,过着自由而平静的生活。
2.作家男,1929年生,广东兴宁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兴宁县立第一中学。1948年参加解放军,历任粤赣湘边区纵队连队文化教员及支队报社油印员、记者、编辑、副处长、处长、副局长,省文化厅厅长兼总组书记,广东省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成员,广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掠波集》、《眺望集》、《风雨情怀》、《海外风尘》,短篇小说集《绿谷》,歌曲录音带《爱的小夜曲》(作词),纪实文学《九连山黎明前的战斗》(合作)等。
3.兰州大学教授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72年10月出生,现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化学化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3年6月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大学本科毕业,1996、1999年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曾于2000-2003年从事过“寡聚多联吡啶类配体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的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助理。2007年4月晋升为教授,2008年1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以及稀土配合物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在新型稀土配合物复合发光材料以及超分子功能配合物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曾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在“J. Chem. Soc. Dalton Trans.”、“J. Fluoresc.”、“Polyhedron”、“Inorg. Chem. Commun.”、“Inorg. Chim. Acta”、“中国科学”、“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55篇。2004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项目名称:多足配体稀土超分子配合物作为活性中心的新型发光功能杂化材料的研究,批准号20401008),同年获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2006年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称:稀土超分子配合物新型发光功能杂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批准号3ZS061-A25-003)及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2004年荣获第三届“兰州大学教学新秀奖”一等奖及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7年1月荣获第十三届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8年4月荣获第十一届霍英东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