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围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兴山围鼓、宜都梆鼓、枝江楠管

兴山围鼓,又称“八音子”(唢呐用八个眼孔吹奏而得名),起源于武当山附近地区,100多年前通过谷城传人和保康传人两条途径传入兴山。传入前是受道乐强烈影响并吸收当地民歌及地方戏曲曲牌营养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既能唱又能奏的民间音乐品种,是以唱为主的“八人班子”的坐唱形式,除击乐外还有笙箫管笛。笙箫管笛在兴山声断音绝,日趋衰亡。现今的兴山围鼓以吹打为主,极少演唱,广泛用于红白喜事以及平时自娱,其编制为豉1架(由1个鼓1个嘣子组成),大锣、马锣、叶子(大铙)各1面,唢呐1-2支。以鼓为主。围鼓曲牌依体裁形式分,有由民歌小调进入围鼓形成的“玩曲类”,有由兴山花鼓戏、陕南八岔戏等地方戏曲曲牌进入围鼓而形成的“地方戏曲类”,还有道教音乐曲牌进入围鼓形成的“武曲子”类(又称“神曲子”、“正曲子”)。演奏特点主要表现在唢呐的吹奏及击乐的握捶之上,唢呐用八个音孔吹奏,不用循环吹奏法,鼓及马锣的握捶方法,击鼓手形以及鼓者的演奏“手份”都十分讲究。演奏起来音调明朗,气氛热烈,时而欢快奔放,时而清新婉转,使人百听不厌,它已成为兴山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