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芦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沙芦草

种中文名:沙芦草

种拉丁名: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

种别名 :蒙古冰草,麦秧子草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冰草属

属拉丁名:Agropyron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须状,具砂套及根状茎。秆直立,高40—90厘米,节常膝曲,具2—3(6)节,叶鞘短于节间,叶舌长 0.5毫米,叶片长10—15(30)厘米,宽2—4毫米,无毛,边缘常内卷成针状。穗状花序长8—10(14)厘米,宽5—7毫米,穗轴节间长3—5毫米,小穗排列疏松,长8一14毫米,含3—8小花,第一颖长3—6毫米,第二颖长4一7毫米;外稃无毛或被微毛,基盘钝圆,第一外稃长6—7毫米。颖果椭圆形,长4毫米,淡黄褐色。

生态特征:

沙芦草根系发达,可深入到lOO一150厘米,而集中分布于20—60厘米的土层中。沙芦草的地上部分虽然在幼苗期和播种第一年生长都比较缓慢,但它的地下根部发育较快。据调查在内蒙古西部6月1日播种到9月底,平均株高只有30厘米,最的幼苗可延迟到11月上旬枯黄。沙芦草是一种生产性能比较良好的牧草种类,其叶量较大。据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测定,抽穗开花期的叶量可占株丛总重量的43.54%。具有结实率较高、种子萌发快、发芽率高等生物学特性。 沙芦草是比较典型的早生植物,它很耐干旱和风沙;根据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巴音哈太地区观察,它的生命力很强,春季在;限系被大风暴露出三分之二的情况下,仍可活下来,到夏季还能开花结实。 沙芦草是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带沙地植被的主要植被之一。在局部地区能成为优势种,如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的乌拉山北麓和乌兰察布盟的沙地均以优势种出现。

饲用价值:

沙芦草是干旱草原地区的优良牧用禾草之一。早春鲜草为羊、牛、马等各类牲畜所喜食,抽穗以后适口性降低,牲畜不太喜食,秋季牲畜喜食再生草,冬季牧草干枯时牛和羊也喜食。蒙古冰草有机物质消化率较高,养价值高,适口性强,属兼用牧草,可以刈割作制干草,也可放牧利用。旱作亩产干草100~200公斤。

栽培要点:

沙芦草具有结实率和种子发芽率高的优点,千粒重1.6克。因此,栽培容易成功。但它植株比较低矮,单播产草量不高,尤其播种第一年产量较低。据内蒙古巴彦淖尔盟草原地区测产,当年亩产干草只有75—100公斤,第二年150—200公斤。可是沙芦草自然竞争力强,在沙蒿和锦鸡儿灌丛中,混生植株比单独生长高得多。因此,与其它豆科牧草混播可提高产草量。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人工栽培的塔落岩黄芪(Hedysaraumfruticosum.)和沙芦草混生,形成了很好的打草场。沙芦草又是良好的固沙植物,适宜作为退化草场人工补播的草种,在沙区,是改良沙地草场比较理想的牧草。

地理分布:

沙芦草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甘肃及新疆等省(区);在国外,欧洲、苏联中亚和蒙古均有。

环境贡献:

蒙古冰得是良好的固沙植物,是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退化草场补播的较好材料。典型的早生植物,极耐干旱和寒冷,并耐风沙的侵袭。生命力强,适应性广,在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地区亦能生长;即使1/3根系刮出地面仍能存活、开花结实。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的土质为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