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理工大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ST)由1953年成立的华中工学院在1988年1月更名而来,地处“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市区内第一高峰——喻家山南麓,与烟波浩淼的东湖相邻,校园面积4200多亩,是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学科性大学,2000年5月26日后已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

历史沿革1953年10月15日,由老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力部分合并组成华中工学院。设有武昌本部、长沙分部、南昌分部和桂林分部。同日在武昌本部举行了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

1953年10月24日,长沙分部举行开学典礼。

1954年分部开始搬迁到武昌总部的工作,8月中旬搬迁完毕。

1955年6月,国务院的正式任命查谦为华中工学院院长,彭天琦、刘干才、朱九思为副院长。

1960年,华中工学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0年,华中工学院创办中国语言研究所,建立英语系,向综合性大学转变

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校门

1984年7月13日,华中工学院成立研究生院

1988年1月,华中工学院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1]

2000年2月28日,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华中理工大学;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华中理工大学中文名称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为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原同济医科大学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为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

2003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迎来50周年校庆。

荣誉1994年,学校在全国第一个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对直属高校的校园、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大检查,获得国家教委颁发全国唯一的特别奖。

1995年,在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九,受到国家教委表彰。同年,学校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学校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

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五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九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八位。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七。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七。

1999年,学校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 的“大学领先奖”。

江泽民在学校建校40周年时为学校题词:“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建设第一 流的社会主义大学”,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98年,在建校45周年时,学校确立了第三次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今后20年内,切实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把华中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大学。”第三次大发展的发展模式可用“五个转变”来概括: 向学科综合化转变,向学研产协调发展转变,向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重 发展转变,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转变,向国际化转变。

延伸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工或华中大,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占地7000余亩,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率达90%以上,被誉为“森林中的大学”。其前身为华中理工大学,后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更为现名。为中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是一所理工和医学实力强大,其它方向皆有专长的综合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列入中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最成功大学之一,被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