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国殇
国殇(shāng)出于屈原的九歌.国殇,原文如下: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
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左骖(餐)殪(义)兮右刃伤。
霾(买)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身首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此文为悼念为楚战死的将士.
殇:死在外面,非正常死亡,通常指战死的人;
国殇:一般指为国战死的将士,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悲伤,如5'12汶川大地震,举国降半旗,为死难同胞默哀,5'12国殇日!!!!!!!!
《国殇》参考译文
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
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
旌旗可遮日啊,敌兵多如麻,
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
敌侵我阵地啊,践踏我队形,
驾辕左马死啊,右马又受伤。
战车两轮陷啊,战马被羁绊,
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皆愤怒,
战士被杀尽啊,尸体弃荒原。
英雄们此去啊,无法再回还,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
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
古诗词题解
屈原(约公元前349~约前278),名平,字原。《离骚》中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据考,“正则”与“灵均”为“平”和“原”的引申。丹阳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在政治上内辅楚怀王,参议国事,起草宪令并主张变法;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曾两度出使齐国。官至左徒、三闾大夫。他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但他的改革触犯了贵族统治者的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昏聩的怀王又疏远了他。外交上也遭到贵族集团的抵制。后被逐出朝廷。流放汉北后,顷襄王同样不识屈原,又将其逐放到江南。他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达九年之久。远离故国,志不得伸,终沉汩罗江以明忠贞爱国之意。屈原学识渊博,博闻强记,善于辞令。他的作品中充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忧国忧民,忠君致治。他憧憬着“美政”(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有着浓厚的民本思想。流传下来的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夫》、《招魂》等25篇。也有人认为《大招》也是他所作。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也表现着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屈原的作品颇具文彩,色泽艳丽,情思馥郁且气势奔放,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极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古诗词注释
1.此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2.此句的意思是: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gu):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敌若云:敌兵众多如云。矢交坠:敌我双方对射出的箭相互交错坠落。
4.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5.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
6.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
7.援玉桴(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
8.此句的意思是: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duì):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9.此句的意思是: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10.反:通“返”。
11.忽: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12.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终止。
13.以:且,连词。武:威武。
14.凌:侵犯。
15.神:精神。
16.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古诗词简析
这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九歌”,原为传说中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楚辞?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国殇”即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本诗即是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
本诗开篇描写了战争开始的情景。我们仿佛看到手持锋利吴戈,身皮犀牛铠甲的威武战士,一个残酷的战争厮杀场面。看到战车交错的激烈,嗅到肉搏的血醒;敌军来势汹汹,战旗遮蔽了天日,大队人马像乌云般压过来;敌我双方对射,那密集的箭破空乱蹿,又纷纷落地,战士在箭雨中奋勇争先;敌军侵入了我方的阵角,进而践踏了我军的行列,左右的骖马或倒地而死,或身受重伤;主将战车陷入泥土之中,战马被绳索绊住;主将仍然锤击着战鼓督军奋勇向前;两军厮杀得天昏地暗,上天为之怨恨了,神灵为之震怒了。整个原野(战场)布满了战士们的尸骸……战争的严酷与悲壮,被诗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士们的牺牲精神,惊天地而泣鬼神。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战争场面,虽不如小说那么具体细致,更不如影视给人以真实的画面感,但读者随着跳跃的诗句,于想象与联想中结构着一个又一个场景,却也更具自由度。诗人于有限的字句中留给读者无限的空间,也激发起读者高昂的情感。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激战场面中自始至终回荡着战鼓的雷响、战马的嘶鸣、兵刃刺耳的对撞、战士嘶哑的喊杀……仿佛目睹了战士流出的鲜血,仿佛见到了一双双至死不瞑的双眸,仿佛感受到那悲壮、惨烈的气围,感受到那宁死不屈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战争结束了。诗人在后八句中对这些视死如归的将士寄予了深深的悼念。将士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却一去不返。旷野茫茫,大路迢迢,沙场之上,他们虽死犹生。想当初,他们持着剑,挟着弓;而如今虽已身首异处,却仍凛然如生。他们勇敢又有武技;他们伟大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诗人对他们报以无限的哀悼与崇敬。
于右任临终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望)。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有国殇。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