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灯会
灯会全省各地均有,以浦江灯会较有名气。每年元宵夜,浦江城乡家家户户悬灯于厅堂、街道檐口门楼,这些灯有玻璃、木雕、竹丝、珠串、羊皮、绫罗、剪纸、针刺等,工艺制作精细。盛大的灯会有几万人参加迎灯。灯会能久盛不衰,是因为各“都”各“图”(乡村行政单位)均有乡规民约,有的形成文字,载入谱册,也有口议成规,世代永循。会规内容有:一、“会田”,全村(姓)公有田的收益,作为灯会的组织。二、“派灯”,大村迎灯按男丁派子灯,小村为使灯队更长,除按丁派灯外,还按灶派子灯。男十六岁至五十岁都得出一子灯,五十岁以上者放火铳,年过六十为灯队领路、提灯、提香篮。三、“出灯”,鸣锣为号。头遍锣煮饭,二遍锣进餐,三遍锣扎灯。出令时,点燃子灯,放到路口为灯队照明,至灯队休灯为止。出灯前灯头沐浴净身,换新衣。子灯洗手、洗脸。出灯忌讲不吉利的话。四、“罚灯”,条例有:(一)“挂祭”,即不能种太公(祖宗)的祭祀田(公田);不准分、砍太公山上的柴;不能领取宗族在清明、冬至拜祭太公后分的肉、馒头、麻糕等。(二)罚蜡烛若干斤供灯会用。(三)罚在灯头前放鞭炮或为灯头挂红。五、“灯礼”,长灯(板龙灯)到客地要舞“麦饼跳”,即圈灯,以示礼节。六、“灯路”,出灯路线一经规定,不能改变,如遇雨而不能出灯叫“留夜”,到天晴后补足。七、“敬学”,县城灯会开迎,乡村灯会进城,都必须先到学宫舞圈灯,以敬重有学问之名人。八、“散灯”,散灯前要“拉灯头”:长灯后退而行,将灯队拉散为止。龙头上的装饰物如龙须等被扯抢一空,扯得者称“利市”。如浦阳镇的“拉灯头”要拉三次,拆灯时,各节子灯要争先恐后背灯回家,名曰“抢兴头”,将灯具摆在猪栏上,祈求六畜兴旺。九、“拔蚕花”,养蚕者每次遇灯头路过时,暗拔龙须,谓之“拔蚕花”。十、“求子无子”,需送红包给灯会,并佯偷龙头绣球,以为得子之兆。十一、“和面酒”,在散灯之日,灯户于厅堂备酒菜,相互敬酒,以示庆贺。往日有不和睦者,也互相劝酒,称为“和面酒”,表示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十二、“头灯”,同村、同族、同姓几个灯会为显示团结,联合结为“社”,一社需制作一件领袖之灯称为“社头”灯。定于某一日集合结社而迎,称“圈灯”、“大日”。此类组织有称“七社头”、“六社头”(七或六个灯会结社),有的地方甚至十几个灯队会集而迎,声势浩大。十三、“兴灯”,除正月迎灯之外,还有比正月更盛大的迎灯称“兴灯”。兴灯分定期和临时兴灯两种,定期的如天干五年或十年,地支六年或十二年兴一次。临时的如庙宇开光、造桥、完成谱等,为祝贺而兴灯。这时兴灯,出动全村仪仗如大铳、小铳队、堂灯、龙虎旗、长旗、蜈蚣旗、五色旗、执事、宫灯、绅衿行香灯、香桌、十锦锣鼓。十四、“兴太公太婆灯”,迎灯为祭祀送葬的祖坟,也有太外婆、太姑婆村认祖亲的,都称为太婆灯或太公灯。十五、“借路帖”,灯队出巡前几日,有专人到过境村庄贴“借路帖”,如“某月某日某灯会路过贵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