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华
1 杨锦华的专业是会计,开有“杨锦华会计事务所”,是澳洲皇家特许会计学会顶级会计师。但他又不仅仅只是会计,他现在还担任着澳洲中华国际艺术节主席、维省安老之家主席、澳华联络网召集人、友邻基金信托人等职务,1979年被澳洲政府授予太平绅士的荣誉衔称,1989年荣获澳洲女皇封任A.M爵位。
杨锦华原籍福建厦门,1933年出生在新加坡。父母在南洋辛勤开创天下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孩子们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甚至在日本人占领新加坡时,他母亲也坚持不送孩子去日本人学校,而让两个上中学的女儿教上小学的儿子。母亲,这位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有骨气的普通中国妇女的言传身教给杨锦华以极大的影响。
高中毕业后他赴澳大利亚学习商科会计,1961年开始从事会计工作,在墨尔本开设了会计事务所。在这里,他还娶了金发碧眼的洋妹,并有了聪明英俊的儿子。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杨锦华没有忘记为华人和其他亚洲移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积极从事各项社会活勤,历任当地许多社团和政府机构要职。
从1971年参与创办侨友社开始,他走上了华人社团的活动舞台。侨友社是维洲会员最多的华人团体,自成立以来成绩斐然,他在这里历任主席。1972年工党政府执政,取消了种族歧视的白澳政策,他作为惟一的亚裔社区领袖,和其他少数民族领袖一起,成立了维省民族社区总会,从事争取民族平等,反对歧视。他曾任创立于1979年的直属于联邦政府移民与民族事务部的维州移民资源中心的主席,中心由政府拨款支持并协助组织各族移民的社团活动,经常有七八十个各族社团用该中心的设施开展工作。他曾兼任联邦政府移民福利顾问委员会委员、维州移民事务局安置委员会委员以及维州司法部纠纷仲裁组成员。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向各级政府反映各族移民的要求和意见,争取有关移民的纠纷获得公正合理的解决。
如何促进和扩大华人的团结,是杨锦华经常思索的问题。他认为,华人要参政,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关键在于搞好华人社会的团结。1979年,他和同人们发起成立了维省华人社团联合会,他历任副主席和主席。1986年,全澳一百多位侨领参加了第一次澳洲华人大聚会,他又是大聚会的发起组织人之一。四年后,正在华联会主席任上的他策划组织了第二次全澳华人大聚会,规模是全澳华人史上前所未有的。1997年,当第三次全澳华人大聚会在墨尔本召开时,有二百多名代表参加,全澳每一个省都派有代表团。
为了协助解决一些孤寡华族老人的晚年生活,1985年他参与创办了维州华人安老之家,并担任主席。在他领导下,安老之家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赞誉。澳洲前总理霍克代表联邦政府捐赠了三分之二购屋经费,并称赞创办安老之家具有“崇高之宗旨和积极的意义”。此外,杨锦华还担任着维州华族老人福利会等社团的领导工作,为推动华人的慈善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
杨锦华还是一个有浓烈艺术气质的人。他早期学过单簧管和绘画,曾做过澳洲国家电影剧场协会副主席。十几年前,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艺术事业,准确地说是投入中华艺术事业。这不单单是一种喜爱,还是一种赤诚,一种对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赤诚。
他一直向往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令他感慨,鲁迅拯救民族精神的理念,在幼年时就牢牢地植入他的心底深处。从精神上入手来振兴自己的民族,是他的夙愿,这个夙愿也是后来中华国际艺术节的火种。
春节是华人的大节日,华人社区每年此时都有一些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当时作为华联会主席的杨锦华,感到节日的表演如果能提高水平,变成专题的中华文化节目,效果会更理想。于是,他亲自抓节目,做准备,在1991年春节时,正式推出第一届中华国际艺术节。第一届的成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从第二届起就得到了市、省和联邦政府的资助。
为同胞的利益,为中华文化在澳洲大地的延续,杨锦华热情似火地行动着,不计代价地奔忙着。在他看来,钱,够花就行了。能为社会做点好事,才是自己的幸福所在。
2 杨锦华 男,1958年2月生,广西玉林市人。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人武部部长,上校军衔。1983年于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参谋专业二年制大专毕业,1992年9月取得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先后在《解放军报》、《国防》杂志、《中国民兵》、《战士报》、《广西武装》、《广西日报》等各级新闻单位发表军事题材的文章105篇,其中获中央级新闻单位发表的15篇。荣立三等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