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
岁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认为是张灯结彩、欢庆大团圆的节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美好良宵。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元夕,潮俗称“十五夜”。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热闹最“放夜”的灯火通明时光。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洁,而且千家万户灯火璀璨,闪闪烁烁,故又称“灯节”。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阳知县陈坤监生咏《潮州元宵》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赞元宵灯节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赛社神;不展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诗文道出了红男绿女闹元宵的动人情景。
潮汕人闹元宵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富有特色,引人入胜。各地除传统的花灯外,还有燃放烟火、动物舞蹈、弄狮舞龙、扮涂戏、扭秧歌、广场戏、抽影戏、荡秋千、猜灯谜;还有蕴含着民风民俗趣闻的“坐大菜”、“推厕墙”、“抱大猪”、“求喜物”、“做丁桌”、“挂榕树枝、竹梢于门上(俗称榕竹插门)”、“赌糖狮’:,潮家祭祖还必备有甜粿、酵粿、菜头粿各笼,俗称“三甑齐”。尤其澄海樟林古港家家户户都要做鼠粕粿美食和馈送亲朋好友品尝,此粿桃最惹海外潮人乡思。元宵之夜,阖家团圆,举宴把盏吃“合家欢”,在盛馔佳肴的筵席上,蚶、蒜、鱼是必不可缺的美食,蚶壳古代是代表钱币的意思,吃蚶意味“有钱算”;食蒜象征诸年吉祥如意“会合算”;食鱼祈求家财富裕,年年有余等’祝愿。
潮汕人闹元宵最为体现“邹鲁遗风”的潮乡特色,且最为精彩动人,使人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殊多,仅作扼要简略分述于下:
元宵灯
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正月十一日夜起,庙街张灯,士女嬉游,歌声达旦。元夜竞赛花灯,张灯结彩,竟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称为‘不夜天”’。
明代嘉靖年间,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的“观灯”中有:“三街六巷好灯棚”句,佐证了当时潮州花灯繁盛情景,惹得黄五娘主婶私自走出宅院到街上赏灯。五娘见到灯下意中人陈三,遂掷下荔枝相赠。清代乾隆时期,澄海的樟林古港兴起的元宵灯节和花灯竞赛更加繁盛。新编《澄海县志》记载有“东陇的灯橱,澄城、莲阳、樟林的纱灯,店市的涂灯,都是别地少有或没有的”。各地不但到处有多姿多彩的座灯、屏灯;还有挂灯、灯橱、灯牌、宫灯、走马灯等等。元夜,儿童们成群结队,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街玩耍,热闹非常。潮汕民谚有:“正月灯、二月戏”和“勿乞人 (不要让人)画落灯橱”的俗语,这也显示着元宵灯彩绘漫画所起着的警示作用。
潮乡万家灯火闹元宵的热闹情景,要持续到十八日才“落灯”。偶逢“天公不作美”,“雨淋元宵灯”,今人已流传为一句气象农谚。
敬糖狮
潮汕元宵神前敬糖狮,祈求着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传说狮子是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驱恶,有庄严、富贵之象征。历来特别深受潮汕人的敬爱。香港潮籍诗人邱亦山(笔名石头翁)咏《元宵》诗云:“元宵佳节在龙香,潮俗民风似故乡;是夕神前求好运,糖狮果品表安详。”诗文道明了香港潮人流传着元宵拜糖狮的风俗习惯。
糖狮是一种用白糖加工制成的甜食(用糖浆灌入雕刻模具铸成),色彩晶莹鲜艳,造型纹饰优美,千姿百态,集工艺美术、饮食文化和乡土风情于一体。成双成对,大的富有气势,小的小巧玲珑,令人喜爱。元宵之夜,干家万户拜糖狮向神朋借来求好运,明年元宵如数奉还,故名为“赌糖狮”。
坐大菜
澄海诗人李绍雄的《元宵坐大菜》诗云:“观灯已罢夜阑珊,小妹良宵兴未完。相约田间坐大菜,将来嫁得好郎官。”
潮汕农民冬种的大芥菜,茎叶肥嫩,菜蕾硕大,浑圆碧绿,鲜艳秀丽,俗称大菜。古代少女于元宵夜偷偷到郊外田野菜地坐大菜,默念着:“坐呀坐大菜,嫁个好夫婿。”情真意切地祈望嫁个合自己心意的好郎君,宛如大菜的叶蕾一样簇拥、紧抱、亲密、好合,未来家庭美满和谐,生活幸福。
另有红男则偷偷到郊外推倒厕所墙,说是可以娶到“雅姐”(漂亮的妻子)。
抱大猪
潮汕农家,旧俗于元宵节白天到郊外选择好一块状如肥猪的石头,十五夜独自悄悄将这块石头费尽力气抱回家中猪圈(栏)槽前,摆敬祭品,燃点大红烛,供奉香火,由家中主妇诚心诚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饲养的猪苗长膘快、肉膘厚、猪肥大,口中默念着:“饲猪大过牛”。这就是“元宵抱大猪”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