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腺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子宫肌腺症
子宫肌腺症示意图

概述子宫肌腺症是子宫内膜长入子宫肌肉中宫体良性病变,病因不清,引起痛经、性交痛、不孕、流产等。

子宫腺肌症、子宫肌腺症、子宫腺肌瘤、子宫肌腺瘤,都是子宫内膜异位疾病。病理上见子宫肌层肥厚,肌壁间有呈岛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伴平滑肌纤维增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与子宫增大。伴随子宫肌层的弥漫性增生,过去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但其病因、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均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多发生在40~50岁经产妇。其原因是内膜基底层直接向肌层扩展,不是由于种植或化生。

目录[隐藏]

临床症状诊断及分类分类诊断可致不孕治疗预后

临床症状异位的子宫内膜弥散于子宫肌壁,后壁多见。肌纤维弥漫性反应性增生。子宫均匀增大,质硬,经期前后大小可有改变。常合并内膜异位症、肌瘤和盆腔炎性粘连。

子宫肌腺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痛经和月经失调。痛经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多为继发性。年近40岁的妇女才开始有痛经,且症状逐渐加剧者,即应考虑患有此病。其疼痛特点是痉挛性或绞痛性,程度之严重,令人难以忍受。少数患者也可能有性交痛。月经失调往往是本病的首要症状,常表现为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或多发月经。少数患者可能在月经前后有阴道滴血现象。子宫肌腺症还可能引起绝经后出血,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值得注意。

(1)痛经:月经期间异位内膜充血、水肿和出血,刺激了所在脏器而产生月经期剧烈腹痛。

(2)不孕:病人常因不孕而求易。

(3)月经失调:常经量多、经期长或周期紊乱。

(4)性交疼痛:盆腔内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在子宫直肠窝形成结节性病灶,当性交中子宫颈碰撞及子宫上提升而引起疼痛。

诊断及分类发生在中年生育期妇女,继发性逐渐加重性痛经,应考虑有子宫腺肌病。如伴有月经过多,经期过长,子宫增大,更应考虑子宫腺肌病。子宫碘油造影可见在一处或数处进入肌壁,形成憩室状影,但其阳性率只有20%左右。

分类

均质型:子宫球形增大,肌壁间均匀分散出血灶,已经没有正常肌肉组织。

腺瘤型:子宫增大不对称,局部有突起,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正常肌肉组织。

诊断

诊断依据

1. 病史:继发痛经,见红加重,渐进加重,或许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有难孕,不孕和习惯性流产。

2. 妇科检查:子宫球形增多,压痛明显。

3. 阴道四维彩超:子宫增大,肌壁间回声不均。

4 .子宫造影,造影剂容易进入肌壁间。

5 .腹腔镜:见到病变部位血管增生和白色褶皱突起。

可致不孕子宫腺肌症是可能导致不孕的,若已经确诊有子宫腺肌症且有生育要求的话建议最好尽早采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进行治疗,若腺肌症不是很严重则是可能再怀孕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不再有生育要求者,以全子宫切除为好,尽量保留卵巢。如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也尽可能切除病灶而保留卵巢功能,使患者走向自然绝经。要求生育者,可用激素治疗6~12个月,停药扣希望能在短期内受孕。如系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应考虑切除腺肌瘤而保留子宫。[1].

治疗1,药物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子宫腺肌症药物治疗无效果,不会根治,而且痛经不会消失,

2,传统治疗:根治方法,子宫全切。

3,不开腹保宫手术

1)子宫打孔术:适用于均质型肌腺症方法腹腔镜下电构1cm间距打孔深达粘膜层

2)病灶清除术:适用于腺瘤型腺肌症方法腹腔镜下子宫粉碎器直接旋切腺瘤组织或病灶一般要深达粘膜层缝合切口安太人俗称“露天开采”术式

预后子宫打孔术后一般行成瘢痕子宫月经量极少或者闭经但痛经会明显减轻或消失生育困难。病灶清除术后只要留下1/4左右的宫壁2年后子宫会恢复到正常大小除了痛经会明显减轻或消失还可有生育功。[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