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飞

越飞 (1883年10月10日-1927年11月16日),全名阿道尔夫·阿卜兰莫维奇·越飞(俄文:Адольф Абрамович Иоффе,英文:Adolf Abramovich Joffe),俄国革命家,布尔什维克政治家,苏联外交家,曾任国际法教授。
越飞出生于俄国克里米亚一富裕家庭,中学时即参加政治活动,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人党。之后在俄国各地活动,1906年被迫流亡,先到德国柏林,后被逐,转至维也纳。于1908年至1912年于维也纳学习医学,同时与托洛茨基一同编辑真理报。1912年回俄国,被捕并流放至西伯利亚。
1917年2月革命后回欧洲,与托洛茨基合编“前进报”。在彼得格勒参加十月武装起义,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从事外交工作,为外交副部长。次年1月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苏德布勒斯特一立托夫斯克谈判,主持对德媾和事宜。后任苏俄驻柏林代表。1917-1919年为俄共(布)候补中央委员。
1921年7月26日被任命为苏俄驻华特命全权代表,8月22日抵达北京,与中国北京政府谈判恢复两国外交关系问题。但因中东铁路和苏军出兵外蒙古等问题双方僵持不下,谈判没有结果。在此期间与孙中山通信,介绍苏维埃情况并期望得到孙对其外交使命的支持。1922年7月,越飞被任为驻华全权代表。到中国后分别与北洋政府会谈。
1923年1月27日到上海与孙会谈。在会谈过程中充分阐述苏联的立场,对于有争议的中东铁路和外蒙问题表示苏联绝无侵略意图;苏联为争取中国同情和尽快恢复同中国的外交关系而力促孙与吴佩孚联合,以对付北京政府;孙若能执掌中央政府大权,苏联要求孙为吴在政府中谋一高级职位。苏联要求孙同情和支持在中国的共产主义宣传,并以向孙提供军事援助为交换条件。孙始终没有答允支持在中国的共产主义宣传,而且进一步申明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均不适合中国国情。作为会谈结果,1923年1月26日用英文在上海《大陆报》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此后应日本后藤子爵邀请赴日本热海。孙也派廖仲恺为代表前往,仔细商谈苏联对孙的援助和孙同苏的合作事宜。1923年10月孙逸仙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多次与之谈论孙苏合作问题。
1924-1925年出使奥地利、加拿大。1925年参加俄共(布)党内以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首的“新反对派”,在工农联盟和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等问题与斯大林有分歧。1926年回国。“新反对派”受到批判,托洛茨基于1927年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 1927年11月16日因为不堪政治上日益加剧的压力在莫斯科的医院内自杀身亡。1987年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