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迟
马来迟(168l~1766)
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虎非耶学派华寺门宦创始人。经名阿卜杜勒·哈里姆。回族。祖籍陕西长安,后迁居甘肃河州(今临夏)。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马从善,明诰授建武将军。其父马家梭,为武拔贡,因其家富冠河州,人称“马十万”。马来迟于康熙二十年(1681)出生后,不久其父的商店被火烧毁,喜忧之间,对子叹曰:“汝命运不佳,将仅有之产业,悉遭火化,汝何来其迟也”,故后起名“来迟”。此后家境破落。8岁时即被送到青海民和县米拉沟亲戚马汉臣处生活,并在该地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和宗教常识,后在河州八坊老王寺教长太巴巴的指导下,读完经堂大学课程,18岁时由太巴巴主持为他“穿衣挂幛”,成为阿訇。并经太巴巴推荐,先后在青海民和马营乌拉下会、甘肃河州八坊、广河三甲集等地清真寺任开学阿訇达30年之久。清雍正六年(1728),马来迟随来河州的一阿拉伯人谢赫·艾祖占伯勒去麦加朝觐。行至广州,在怀圣寺跟伊玛目·艾勒夫学习宗教经典和阿拉伯地理、风俗、方言等3个月,然后和伊斯哈格、古安巴及也门克俩米等人乘船,历两月行程,到达亚丁。先后在也门、麦加、巴格达、大马士革和开罗等地访师求学,其间在麦加谢赫·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阿格勒主持的苏菲道堂学习3年,研究纳格什班迪耶、沙兹林耶、戛迪林耶等苏菲主义学理。回国时,著名学者毛拉·麦赫杜姆给他取了艾布·夫图哈的道号,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阿格勒送他《冥沙》、《卯路德》两经以及拜毡、长衫和传教印章等。同时,他还带回经典80卷。雍正十二年(1734),由海路经香港、广州回国,往返历时6年多。回国后,在青海循化等地传教,信众在树尔湾修建清真寺,请他设帐讲学。后应邀到云南、河南、陕西等地清真寺任教长,并传授虎非耶学理,受到各地穆斯林的拥护,成为当时西北著名阿訇之一。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来,经他传教,青海卡力岗地区的部分藏族群众亦归信了伊斯兰教,并成为华寺门宦的虔诚教众,影响较大。
马来迟主张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信仰基础,遵守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功课。在道乘方面,主张“闹中静”,既要静修参悟,又不逃避现实生活。这一道乘功修,只限于教统接替人和一些虔诚信徒,对一般信众则不要求。他把静修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始传道祖,或“老人家”,具有“吾里”品级;第二等是始传道祖的高足,称“海里凡”,实际上是各代继承人,具有“谢赫”的品级,第三等是求道的一般门人,大多是“海里凡”的追随者,具有寻道人的品级。他的功修很严格,每月以3天或9天或2l天的时间静修。他每天礼副功拜84拜,默念“迪克尔”4.8万次。他主张默念赞词时,呼气念“俩一俩海,引兰拉乎”,吸气念“穆罕默德,拉苏卢拉”。他规定在晨礼后念自己编选的赞词和《古兰经·雅辛》章,在晡礼后念“卯路德”和《古兰经·大事》章,在晌礼后念《古兰经·开端》章,在昏礼后念《古兰经·至仁主》章,在宵礼后念《古兰经·国权》章,在举行宗教活动时,念“大赞”或“小赞”,“大赞”一般长达4小时。主麻日开始念《卯路德》,“潘闪白”日完经,每日约念2小时,7天轮一次。《古兰经》7天念完全部,了经时念《冥沙》。1734年开始在甘肃河湟地区传教,1766年病故。
(马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