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照

法照(Fa Zhao)
法照(747~822)籍贯不详。原住东吴,因慕慧远遗风,入庐山,结西方道场。后抵南岳,亲近承远,住南岳云峰寺。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在衡阳湖东寺开“五会念佛”法门。同年结伴巡礼山西五台山。唐代宗李豫尊为国师。唐德宗兴元元年(784),于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行“五会”,教人念佛,劝化甚盛。德宗遣人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在五台创建竹林寺。著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及《大圣竹林记》各一卷。后来日本圆仁到五台山习念佛三昧,仁寿元年(851)回比睿山开始修习,五会念佛始传日本。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法照信奉净土宗,向往“往生净土”,他的传教活动也主要是面向社会下层,宣传的方式主要是“现身说法”。据说,大历二年,他栖止衡州云峰寺时,曾数次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云下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内5里许有寺,金牓题为“大圣竹林寺”,又见文殊等1万圣众并在其中,并显现诸佛净国。后来得知,那就是五台山。法照又宣称,他于大历四年夏(769年)于衡州湘东寺起五会念佛道场。至六月二日末时,又遥见祥云弥覆台寺,弥陀佛与文殊、普贤1万菩萨俱来会,至酉时方灭。其晚,法照又于道场外遇一老人,劝法照依先前誓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于是乎,法照便在南岳招志同道合者数人,经历半年,于大历五年(770年)四月到达五台山,所见情景与昔日僧钵所见“略无差脱”。法照在这里受到文殊、普贤的接待与教诲。法照礼问:“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垂示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文殊又说:“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很显然,这是法照借“文殊”之口宣传自己的净土宗教义,并传授净土宗修行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法照还宣称文殊、普贤亲自为他摩顶授记,许以不久即证无上正等菩提。文殊还指点他巡礼菩萨诸院,还到过七宝果园,吃了大果。过了几天,法照在金刚窟虔心礼十五佛名,又见到文殊、普贤1万菩萨与佛陀波利。后来又梦见梵僧,指示他宣传于五台山所见灵异,使众生发菩提心,获大利乐。法照便遵照“指示”,于金刚窟般若院立石标记,并于屋壁书其“所见所闻”。至大历十二年(777年)九月,法照与其弟子8人又于东台亲见文殊乘青毛狮子,通身发五色光。
从法照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法照宣传净土宗的主要手段就是,宣言亲见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按佛指示宣传极乐净土,称名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只要诚心诚意,极乐世界就在眼前。
法照宣传的这一套,虽然无法验证,但对于受苦受难的民众却很有吸引力。净土宗的发展,法照的宣传起了一定作用。法照开五会念佛之说,亦即首创5日为一会,后来,法照便因此被尊为五会法师。法照曾撰《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1卷,日本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曾经著录此书,并流传至今。本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还出土《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很可能也是法照或其徒众所撰。若果如此,则法照于净土宗的仪轨建设,还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