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路易·柏格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于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1878年他进师范学校,1881年得哲学学士学

位,1889年得文学博士学位。他在法国各省立中学和巴黎各公立中学主持各种

讲座之后,于1897年担任高等师范学院的主任讲师;自1900年起一直在法兰

西大学当教授。 1901年他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因而荣任法

国科学院的院士。

原书是1883—1887年计划和写出的,1889年初版。在法文版的注脚内列

举了一些英文著作的法文译本。有些在1889年以后才问世的英文版本也被列

入。各节加了相当详细的小标题。

原书在法国已出到第七版,关于柏格森教授的各种著作,最显著的一点在

于它们不仅十分引起专业哲学家的兴趣,而且非常合乎一般文化程度人们的味

口。他所采取的不是在哲学界一向占优势的那种概念法与抽象法。在他看

来,实体不是通过脑子的复杂构思所能达到的;在直接的经验里,实体显得是

不息的川流,是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只有直觉以及同情的内省才可掌握

它。我们的种种概念把实体这不断的川流分裂为许多外于彼此的片段;这些概

念在多方面促进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主要有利于种种实践目的。但

是关于实体怎样变化与发展,这些概念对我们没有任何启示。相反地,它们以

一种人为的复制品,以一堆无生气的碎片代替实体,从而产生理性派哲学所始

终无法摆脱的,并根据这派哲学的前提就无法解决的种种困难。柏格森教授没

有企图按照理性派的方式提出一个解决办法;相反地,他号召他的读者把实体

的这些碎片丢在一边,而把他们自己浸沉到事物的不息川流里去,并让这川流

的不可抵挡的波涛把他们的种种困难一起冲走。

柏格森教授在这本书里首先讨论意识状态的强度。他指出数量上的差异只

适用于有大小的东西,就是说,在最后的分析里,只适用于空间;他又指出强

度自身完全是质量性的。在讨论个别意识状态之后,他研究它们所构成的众多

体;他发现众多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性的,或无连续性的,它意味着人

们对于空间有了直觉;一种是意识所构成的,而它完全是质量性的。这个在开

展着的众多体就是绵延;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出现,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

透,而这些因素是那样地各式各样,以致过去的状态无法重新出现。他指出纯

一性的、可被测量的时间是人为的一个概念,这概念的构成乃是由于空间这个

观念侵犯到纯绵延的领域里。其实,柏格森教授的整个哲学围绕着他对于真实

的、具体的绵延的看法和对于有关绵延的特殊感觉之看法。我们的意识在摆脱

习惯与传统后而回到它自己的天然态度时就可以得到这种感觉。人们把时间跟

绵延混在一起,数学与物理学,甚至语言与常识都以抽象的时间代替这具体的

绵延;而他认为这种混淆是哲学上大多数错误的根源。他把这些结果应用在自

由意志这个问题上,从而指出:这里所以遇到种种困难乃是由于人们把动作完

成之后的情况作为研究的对象,又由于人们使用概念方法。他指出,从那发展

着的、活生生的自我看来,这些困难是虚幻不实的。我们虽然不能用抽象的或

概念式的字眼为自由下一个定义,他宣称在我们根据观察而建立的种种事实

中,自由是最清楚的一种。

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个哲学体系无疑会引起误解。但得到柏格森的同意,把

一句格言印在书头。也许他的哲学的精神有一部分可通过这句格言表达出

来:“如果有人问大自然,问它为什么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又如果它愿意听

并愿意回答的话,则它一定会说:‘不要问我;静观万象,体会一切,正如我

现在不愿开口并一向不惯于开口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