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陈中华

1: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中华,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四川渠县人,中共党员,1977年9月参加工作,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

现任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77.09——1978.09 渠县河东乡民办中学任教;

1978.09——1981.07 达县农学院农经专业读书;

1981.07——1984.05 达县地区农业局经管科办事员;

1984.05——1986.12 达县地区农业局经管科副科长;

1986.12——1989.05 达县地区农业局政工科副科长(1982.06——1987.07参加西南农学院函授农经专业本科学习毕业);

1989.05——1994.09 达县(川)地区农业局政工科科长(其间:1991.10——1993.09下派万源县罗文区委任副书记);

1994.09——1995.10 达川地区农业局局长助理;

1995.10——2000.12 达川地区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其间:1997.08——1999.07参加四川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院课程进修班学习结业);

2000.12——2004.09 中共达州市司法局委员会书记、局长(2002.04——2002.06参加四川省委党校局长班学习);

2004.10——2009.04 中共万源市委书记(其间:2005.01任万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4.09——2006.12参加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专业研究生学习毕业,2006.11参加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学习);

2009.04——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天津市青光中学党支部书记1955年8月生,天津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60年代末就读于天津市北辰区东提头中学,1975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197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东提头中学任教。1984~1986年在天津教育学院脱产进修本科课程。1986年至1999年任教于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历任班主任、学科组长、年级组长、教学处主任等职。1990年至今任天津市青光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把握教育动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曾被评为区进修先进个人、区学科带头人、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和全国英语学科带头人。他专业知识扎实,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几年来和其他教师编写并发表了《京津特级教师升学指导精华》(高中英语)、《名校试卷精选》(高一英语)、《高二英语评估》、《高三英语评估》等书籍、他十分重视对教材、教法和高考考纲的研究,多年来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1995年被区教研室推荐在天津市高考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3.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图)男,1958年8月生,广西合浦人,民建会员,副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绘画科,学士学位。历任广西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艺术指导部副主任,广西社科院精神文明研究室主任;城市美化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东兴市副市长。曾任广西民族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作品曾在全国美展、全军美展、海峡两岸书画名家大展、中国美协会员作品展、广西美展中获金、银、铜奖。版画《海韵 》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代表作油画《抗洪图》曾在《美术》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并配专题评论文章。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半月谈》杂志、《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求是》杂志、《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均播发其作品和专访。曾在北京、深圳、南宁、北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陈中华民族妇女肖像画集》、《画笔文稿》等。作品被国家、省(区)、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堂(馆)以及海外人士收藏。名录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收藏家名录》等。近期创作的中国画《春満漓江》悬挂于广西人民大会堂,中共广西区党委办公大楼会议厅。论文有《艺术家的良知》等。

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广西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美术学会理事、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4.《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笔名陈子甘。山东莒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山东分社记者,山东省作协文学期刊编辑、副总编辑,大众报业集团《农村大众》编委,《大众日报》特派记者。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海棠果熟了》、《一百条红道子》、《保尔和谁结婚了》、《月直溜》、《黄儿》,报告文学《谁是雇主》,中篇小说《电话费问题》、《粉街》、《七月黄》、《上完大学再说》。《黄儿》获首届齐鲁文学奖。

为在新闻战线进一步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典型示范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7日下发了《关于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陈中华同志先进事迹学习。 陈中华是山东大众日报社高级记者,长期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先后到本省一百多个县区市、三百多个乡村进行采访,热情报道当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写下了120余万字的采访笔记,许多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获得50余项各类新闻奖。他长期深入农村采访,被农民群众誉为“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廉洁正派,始终保持一名普通记者本色,经常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2006年,他身患重病,在治疗期间仍坚持采访,把新闻事业当成生命的支柱和动力,成功战胜了病魔。

通知指出,向陈中华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实践;向陈中华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一心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向陈中华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向陈中华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意志品格,对新闻业务精益求精,对采编工作坚定执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人品、文品俱佳的新闻工作者。

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要把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作为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陈中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陈中华同志的崇高精神,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工作业绩,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5.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男,1958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音乐,相继修完初中、高中、大学,于1970年毕业于作曲系,之后在作曲系从事

陈中华

专业课和声教学至今。

在从事教学的几十年中,对和声的发展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和声的本质、属性有效全面的理解,同时在和声写作上也有较广泛的探索,并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既能在理论上作较为系统的讲解,又能作较为生动的示范,深受学生好评。

主要成果:

教材:《和声学教程》,论文《音体系分析》,钢琴独奏曲:《急急风》等

6.徐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稽查处副处长男,1965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徐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稽查处副处长。该同志1982年10月入伍,在部队期间表现良好,曾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获嘉奖。2004年底从部队转业到徐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2005年3月至8月曾被借调到市文明办负责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档案工作,目前除参与部分药品稽查工作外,专职负责我局基建工作。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能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奏响了一曲新时期敬业奉献的动人乐章。

陈中华同志在市文明办帮助工作期间,正值我市省文明城市创建迎接检查验收最紧张忙碌的阶段。陈中华同志平时白天参加日常创建活动,晚上刻苦学习创建业务相关知识,很快掌握了创建档案整理工作要点,接收整理了全市各单位的文明城市创建档案。为了高标准完成创建工作任务,半年中他几乎每天在加班,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我市创建档案一次性通过省检查组的验收。他和他所负责的工作受到市文明办领导的高度评价。迎检工作一结束,他也没有补休一天,就赶回局里,投入到紧张的药品稽查工作中。

在药品稽查办案过程中,该同志任劳任怨,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在深夜,只要案情需要,他都能够随时赶赴现场,迅速组织案件侦破工作。在药品稽查案件处理中,该同志注重案件质量,处罚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保证了执法公正、公开、公平。由于他承办了一系列重要案件,在药品稽查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绩,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

在从事基建工作后,该同志克己奉公,求真务实,为了把好工程质量关,经常吃住在工地上,每一次工地灌注混凝土,他都要在现场,有时一待就是20多个小时。每天第一个来到工地查看的是他,晚上建设单位施工人员都已经躺下睡觉,最后离开工地的还是他。有时候,在工地上因加班不能按时回局吃午饭,工地能提供他一份免费的午餐,但陈中华每次都交给施工队午餐费,他说“我肩负单位组织重托,尽一切努力确优质工程是我的追求,别的我都不考虑。”陈中华同志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执着真诚、坚忍不拔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使每一个和他接触的人都由衷的敬佩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