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般若谷

般若谷位于新昌大佛寺风景区。从大佛寺景区的陈家古井六亩山弯进去,左侧为大狮牯坪、小狮牯坪山,右侧是凤凰山,山坡上茂林修竹,幽谷中溪水潺潺。两座石板桥将一条溪流隔成了三个大小不同、形姿各异的小湖泊,远眺湖光粼粼,树影婆娑。那湖中有一“小桃花岛”,春天桃花灿烂如霞,令人赏心悦目。

再往里走,前面是一座耀眼的汉白玉经幢,高9米,塔身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般若谷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大智大慧。相传,六朝时期,大佛寺是高僧云集之处,当时佛教分禅学和般若学两派,其中般若学中的六家七宗,有五宗在这一带活动,故该景点取名“般若谷”,也有纪念古代这些高僧大德的意思。

般若谷景点始建于2001年2月,原为明代采石场。经匠心独具的构思、设计和建设,以石宕深窟、溪流水塘、山林花草为载体,以汉白玉石经幢为标志,添建瀑布、地池、石阶、栈道、隧洞、地宫,连成一体,在石壁上分别以线雕、浮雕、深雕、圆雕(石窟雕刻)、彩绘,刻绘佛本生故事、四大菩萨以及早期新昌境内诸多佛教典故。

般若(bo re),系梵文音译,即大智大慧,景名“般若谷”为贺敬之所题。汉白玉经幢高9米,柱上镌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正前方一飞瀑从天而降,落差约为50米,共分七级,“七级”之数正好与佛语“七级浮屠”相合。“禅源“二字为赵朴初所题,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为“习禅之祖”,在大佛寺修禅53年,比达摩祖师到少室山“面壁”至少早一百多年。大佛寺在东晋时“般若学”、“禅学”并重,因此题为“禅源”。

般若谷

景点内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像,脚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寓意“天地之间,唯我独尊”。释迦牟尼出生像象征了佛教的起源。右边是释迦牟尼在菩堤树下成道的线雕图案,成道像象征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沿台阶往上走,岩壑陡壁,喻意佛教文化传到我国传布者经历的跋山涉水之艰苦。经过第二级瀑布,拾级而下,正前方是一幅12米、高25米宽的石壁浮雕像,画面场景为南朝时期大批高僧名士云集剡中(今新昌),研究佛教般若学,还有昙光开山、支竺遗风、般若创宗、三生圣迹、智者圆寂等典故,以及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提及的王羲之、孙绰等游止于新昌的十八名士。这是一幅佛教中国化的巨型历史画卷,示意了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也体现了新昌在佛学史上的地位。瀑布层层下跌,激起巨大的轰鸣声,喻意我国传统文化与印度佛学在激荡中包容了佛学,最后成为影响深远的一大中国文化。隧道中间有一石室,曰“光华世界”,中间为两尊毗卢遮那佛,四面是镜子,金碧辉煌,“光华世界”示意了佛教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出隧道,迎面是20米高的鳌鱼观音像,还有文殊菩萨,今后还要在周边雕凿普贤、地藏王菩萨。我国有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四大菩萨的道场,这四大菩萨象征了佛教在我国的普及。

般若谷布局绝妙,喻意深刻,是当代新景点的典范之作,有“江南敦煌”、“地下佛国”之美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