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颊獴

英文名: Herpestes javanicus Geoffroy,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又叫日狸、树鼠。国内分布于广东、海南岛、广西和云南。国外主要分布于南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尼泊尔、印度、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等地区。
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椎动物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灵猫科 Herpestidae
属: 獴属 Herpestes
种: 红颊獴 H. javanicus
体长250~350毫米,体重不超过1000克。眼周及颊部染红棕色;通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体背毛尖浅灰白色,其次段为黑褐色环;腹面浅棕褐或棕灰色;四足咖啡色。
栖息于低海拔的山地灌丛,尤以农作物区的杂木林更为常见。居于岩洞、土洞或占据鼠巢为穴。昼行性,多单独活动。主要捕食蛙、蛇、蜥锡和鼠类等,亦食一些植物以及小鸟、鸟卵和昆虫。每年发情2次,怀孕期42~43天,每窝2~4仔。
蛇、鼠的天故。数量稀少,应予保护。
生活习性:红颊獴的确是非常善于捕食蛇类,尤其喜欢吃毒蛇,与毒蛇拼搏的经验十分丰富,场面令人惊心动魄。遇到毒蛇的时候,它一般并不采取鲁莽地猛扑过去的办法,因为红颊獴的体形较小,力量也比眼睛蛇等毒蛇差,如果猛冲猛撞,就有可能被凶狠的毒蛇一口咬伤。所以,它和毒蛇搏斗时主要是“智取”,以巧取胜。面对凶相毕露的毒蛇,红颊獴首先是将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并发出“叽叽”的威吓声,围着它机敏地来回蹦来跳去,挑衅地向毒蛇示威,使毒蛇被搞得眼花缭乱,搞不准向对手进攻的方向。渐渐地,被激怒了的毒蛇便不断地反身猛扑过来,而红颊獴都依靠身体轻盈敏捷的躲闪而避开了,使毒蛇一次又一次地扑空。经过几个回合以后,毒蛇终于被折腾得筋疲力竭,红颊獴则看准了机会,敏捷地一跃,闪电一样扑过去,死死地咬住了毒蛇的头部或颈部,并且继续不停地躲闪毒蛇身体的缠绕,即使有时被蛇缠住,也能滑脱出来,一直到毒蛇被左右摔打得奄奄一息,连起码的招架之力都没有了,才美美地吃上一顿蛇肉。
因为红颊獴有很强的捕蛇和捕鼠的本领,所以在每年约有2万人伤亡在眼镜蛇口下的印度,人们都很喜欢饲养它,用以对付毒蛇。红颊獴更重要的是能够控制鼠害,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