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信

刘守信
姓 名:刘守信
出生年月:1961.8
学位:博士
职称:副教授
毕业学校:兰州大学
研究方向:高分子物理化学;刺激响应性高分子
简介:
主要从事敏感性高分子、敏感性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研究。研究了温度和pH敏感的P(DEAM-co-MAA)共聚物及其水凝胶的合成、结构、性质。所得的P(DEAM-co-MAA)共聚物及其水凝胶具有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揭示了该共聚物及其水凝胶的温敏性、pH敏感性和组成之间的依赖关系。利用IPN技术对壳聚糖与聚甲基丙烯酸配合物凝胶进行了研究,这种配合物能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形成或解离。利用光物理技术,其中包括:荧光标记、荧光探针、荧光猝灭等手段,通过荧光各向异性、激基缔合物的形成、非辐射能量转移以及荧光猝灭等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在极稀水溶液中PMAA/CS、PMAA/QCPAM、PMAA/PVP、PDEAM/PMAA等体系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研究为设计新型敏感性高分子和软固体材料提供了依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南开大学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和测试基金项目各1项。
发表论文:
1. Shouxin Liu, YU Fang, Gailing Gao, Mingzhu Liu, Daodao Hu. Fluorescence probe studies on the complexation between poly(methacrylic acid) and poly(N, N-diethylacrylamide).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 & Biomol. Spectroscopy 2005, 61, 887-892 (in press).
2. Shouxin Liu, YU Fang, Daodao Hu, Gailing Gao, Jianbiao Ma. Complexation between Poly(methacrylic acid) and Poly(vinylpyrrolidone).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82, 620-627 (2001).
3. Shouxin Liu, Mingzhu Liu. Synth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H- Sensitive Poly (N, N-dithylacrylamide-co-methacrylic acid).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90, 3563-3568 (2003).
4. 刘守信,房喻,胡道道,吕宏旺.聚甲基丙烯酸与修饰聚丙烯酰胺间的络合作用.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2000,16(3),214-220
5. 刘守信,柳明珠。P(DEAM-co-MAA)在稀水溶液中构象行为的荧光探针研究。.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2004,20(5):478-482
6. Yu Fang, Shouxin Liu, Daodao Hu, Yali Cui, Min Xue. Complexes of Chitosan and Poly(methacrylic acid)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Techniques. Polymer Bulletin,1999, 43, 387-394
7. 高改玲,房喻,祝兴华,胡道道,刘守信,崔亚丽. 稀水溶液中聚乙烯吡咯烷酮构象行为的荧光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2002,23(11),2177-2181
刘守信,男,1959年9月16日生,教授,博士,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药学、生物化工以及化学工艺三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突贡专家,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科带头人。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在美国西北大学公派留学一年。发表科学研究论文50多篇,被SCI收录的论文14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三等奖各一项。完成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一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肿瘤先导化合物sansalvamide A环肽及其相关物的设计和合成”(30472074)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2006000302)是国外研究课题的继续和深入。以天然产物作为先导化合物或起始原料开展了抗肿瘤新药研究和新合成方法研究,形成了半合成天然抗肿瘤药物研究方向。围绕sansalvamideA环肽的研究,我们走在了国际前沿,与美国的其他两个研究小组形成了并驾齐驱的格局。课题以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sansalvamide A环肽酯为基本模板,设计了一系列新分子,采用组合化学中的固相合成技术,合成的环肽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对胰腺癌的活性很高,申请并公告专利(WO 2005/034982 A1)一件,在国际顶尖级专业期刊Journal Medicinal Chemistry (影响因子为5.076)上发表了研究结果,合成方法论文发表在Organic letters (影响因子为4.195),有机化学、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杂志上;倍半萜内酯是旋覆花抗肿瘤中草药主要化学成分之一,以此为原料,合成了近五十多种新化合物,发现两种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前景,代表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2.018的 Bioorganic Medicinal & Chemistry 杂志和影响因子2.333 的 Bioorganic Medicinal & Chemistry Letters等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杂志上;此外,开展了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环二肽类似物N-烃氧基环外不饱和氢化吡嗪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不仅合成了一系列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型结构的新化合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高活性化合物,深入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在秋水仙胺类抗肿瘤药物制备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半合成方法,为相关天然药物成分的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
刘守信,1959年9月生,博士,教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突贡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人选,河北科技大学三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带头人重点支持对象。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在美国西北大学留学一年。多年来围绕河北省优势支柱产业化工(制药),带领一支科研团队开展了深入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了以生物催化与化学合成相交叉的特色研究方向。在手性药物及中间体手性制造技术与半合成天然药物创制方面,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四项课题,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两项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和一项三等奖,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2.0以上的杂志发表4篇,最高因子达到5.116。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际专利一项。曾先后获得河北省十佳青年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在教学方面,坚持在教学一线,实践党的教育方针,做到了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传知育才。近年来为本科生开出了“有机化学” “药物合成反应”、“精细化工单元反应”、有机合成等课程,为研究生开出了“高等有机化学”和 “生物催化有机反应”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用心施教,满腔赤诚,启迪学生去畅想、探索和创造。教育学生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育学生,学习要做到勤、巧、谨、谦。唯有勤才能博览群书,勤于探索,善于研究,细致总结,不断创新;唯有巧才能实现精,而巧者非投机也,是方法、是策略;唯有谨才可获得科学的真谛,也才使学习变得更加实在;唯有谦才是推动学习不竭的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带领相关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了“药物合成反应”省级精品课,同时结合河北省的优势支柱产业,在育人方面紧密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作为主要成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其教学成果“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建设研究”2008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以氨基酸、多肽、环肽为核心,从天然氨基酸生产新工艺的开发和非天然氨基酸的设计与合成,到具有生物活性的链状环肽、环肽和杂环肽的设计与合成,开发半合成天然药物。主持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肿瘤先导化合物Sansalvamide A环肽及其相关物的设计和合成”(30472074),目前正在主持另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ansalvamide 环五肽Caspases 酶抑制剂先导物的设计与结构优化”(30873139)。承担完成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299307, B2006000302)。对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环二肽、旋覆花的主要化学成分旋复花内酯以及海洋天然产物sansalvamide A等进行了结构改造,特别是sansalvamideA环肽的研究,设计、合成所得一系列环肽显示出强抗肿瘤活性,申请并公告国际专利(WO 2005/034982 A1)一件,在药物化学专业期刊Journal Medicinal Chemistry和有机专业专业期刊Organic letters等重要期刊发表了研究成果。倍半萜内酯是旋覆花抗肿瘤中草药主要化学成分之一,以此为原料,合成了近五十多种新化合物,发现了多种活性好的化合物,代表论文发表在Bioorganic Medicinal & Chemistry 杂志和Bioorganic Medicinal & Chemistry Letters等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杂志上,相关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在氨基酸生产中的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围绕河北省优势支柱产业医药化工,开展了医药中间体的合成和产业化研究,完成课题十五项,十项应用于生产。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投资近一个亿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2000吨/年生物法D-对羟基苯甘氨酸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在国内率先将生物催化技术应用于手性医药中间体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生产,结束了我国为此长达近二十年的实验室研究。为此,200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发成功的“两菌两酶非均相法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新技术”,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首次实现了非均相生物催化合成并付诸于产业化,解决了生物催化技术产业化的一个普遍性难题。该技术的产业化使我国在本技术领域迈进了国际先进行列,代表着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水平。这一成果推向生产后,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消耗和生产成本,节能率高达45%。本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半合成抗生素工业发展的进程,为我省乃至全国的抗生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非均相生物催化为技术平台,进行氨基酸生产技术的改造已经形成了研究特色,目前他所主持的河北省重大技术创新专项“非均相生物催化和反应分离耦合法精细化学品生产新技术”就是相关研究的继续,并且将非均相技术应用于手性甘油酯的合成、氨基酸的生物拆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围绕制药工程技术改造方面,紧密与生产企业相结合,深入生产实际,积极为相关企业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先后与华北制药集团合作在青霉素生产工艺改进、新药生产关键技术的解决、引进工艺的消化、改造再创新、半合成抗生素生产关键中间体和原料的开发、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100吨/年三甲基乙酰氯的生产工艺”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00吨/年六甲基二硅脲”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的应用,为我国的半合抗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