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之旅

【简介】
《火星之旅》讲述的是一个火星探险的美苏两国曾联手秘密打造火星计划,斥巨资建造宇宙飞船“玛丽号”,这时发生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两国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计划被迫中止,飞船被尘封于核废墟地带下的某一秘密轨道上。20年后好莱坞制片人打破这段尘封的历史,为拍摄太空影片,游说原飞船上的工作人员再续火星之旅。飞船载着一群性格经历迥异的摄制组人员飞往太空。途中随行医生杰夫里利用鲜为人知的新技术,对飞船上的人实施休眠计划,使人像动物冬眠一样在睡眠状态中度过漫长的时光。不料当飞船将要抵达火星时,女影星贝弗莉"格林却未如期醒来,更加糟糕的是飞船在将要降落火星时又遭太空风暴的袭击,使飞船面临生死考验。人们在指挥官卡罗尔的带领下一次次化险为夷。经历重重危难,飞船终于登上火星。为了找到能送他们回地球的2号燃料,他们遭遇了许多危机。最后飞船由于太空风暴的袭击,飞行轨道发生偏离,飞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飞往地球,否则就要撞上火星,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巴斯找到了2号燃料。同时杰夫里还有发现一座奇异的金字塔和一个外星人,他隐瞒这一发现。不久大家统一认识,认为他们的发现应该属于科学,属于全人类。最后由于燃油不够,飞船超载,巴斯为了大家决定留下。飞船安全到达地球,大家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所有人的座位都和巴斯的空位相邻,在这样一个盛典上大家的手握到了一起。
【关于作者】
作者泰里·比森是美国目前最走红的科幻作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中部肯塔基州一个小城翁司波罗,1964年入路易斯维尔大学就读。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87年长篇《饶舌男人》获世界幻想小说奖提名;1996年《宇宙大盗》成为当年最受关注、最多争论的作品;1990年短篇《火》囊括了该年度科幻领域内的全部奖项:星云奖、雨果奖、阿西莫夫读者奖以及堪萨斯大学颁发的西奥多·斯塔基短篇小说奖。1993年他以南方科幻作家的身份被授予凤凰奖;1998年纽约文化基金会授予他戏剧与电视奖;2000年出版的短篇集《上面的房间以及其它故事》中,《麦克》除获轨迹与星云奖外,还得到法国最佳幻想葛兰奖。他的长、短篇科幻小说先后被译成法文、日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以及其它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火星之旅》是他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99年,因他在科幻以及其它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故乡翁司波罗荣誉厅内。
主译过克,真名姜云生,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蜚声于中国科幻文坛,现为世界科幻小说界的社会活动家、作家。曾用英语创作科幻小说在美国发表,用中文创作的科幻小说曾在世界华人圈中获得首届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小说类第二名,曾主编《台湾科幻小说大全——四十年名家名作精选》等。
【泰里·比森:致中国读者——《火星之旅》前言】
中国载人飞船第一次进入太空之际来写这篇文章,让我感到无比兴奋。今年又值火星大冲,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数百年来又一次靠得这么近。
遨游太空是科幻小说最重要的题材,我希望中国将来能带领人类登上火星,飞向更遥远的星球。
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讽刺的目的,同时也是基于对人类太空旅行这个伟大梦想的崇敬。
创作这部小说时,我的心情有点失望和郁闷。因为那些曾经带领人类进入太空、登上月球的前苏联人和美国人,当时似乎把太空之梦给遗忘了。飞往土星的巨大火箭被放置在亚拉巴的雨水中生锈。太空穿梭机失事,真正可悲之处在于,宇航员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而牺牲在太空浅层。
最初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幻小说读者。我家在美国中部肯塔基州的一个小镇上。20世纪50年代,我和我的朋友们为了寻找科幻小说,经常搭便车到大城市。我们读了罗伯特·.海因莱因、伊萨克·阿西莫夫、弗雷德·保尔和克里福特·希马克的作品,他们的书让我开始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科幻小说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开阔我们对宇宙、对地球的视野,向我们展示生命的奇迹、宇宙的奥秘,让我们学会去接受和探索不寻常的事物,如外星人和陌生的事物。20世纪60年代席卷美国并蔓延到整个世界的动荡像是一场风暴,对这个世界有着净化(此处乱码缺字)科幻小说是一种具有批判性和探索性的文学,它展望未来,质疑现存的价值,为我们开拓新的思路。我和其他许多人一起,参加了20世纪60年代全球性的反抗,我们反对资本主义并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我们喜欢读的书是《沙丘》和一些关于中国的书。那些经历都反映在《火星之旅》这本书中了。小说中的偷渡乘客戈里婷就是以我那出生在科多拉多山麓嬉皮士群居村的女儿作原型的。
科幻小说激励我们想象未来。它是美国对世界文化所作的贡献之一,我非常自豪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些昔日读科幻小说的人,如今对历史更感兴趣,沉湎于剑客、巫师以及虚构的“美好往昔”所发生的魔幻故事之中。很高兴我的这个小故事能在中国翻译出版,它的读者心目中装的是未来,眼睛看着遥远的星空。
我企盼着有一天我能拜读中国作家的科幻小说,我相信中国科幻将为我们展示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领域,就像中国已经开始的人类宇航的伟大事业,并将再次取得成功!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不仅仅是“中国人”或“美国人”,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人!一个聪明、奋斗、充满着理想的生物种。我们的远祖从浅海中来到阳光下。我们敢于奋斗,又有梦想。文学集人类美梦之大成。
致最真挚的问候。
让我们火星再见!
Terry Bisson (泰里·比森)写于2003年10月29日(王琳 译)
同名电影《火星之旅》1918年

外文名称Himmelskibet
更多外文片名:
400 Million Miles from Earth.....International (informal title) (English title)
A Ship to Heaven.....International (informal title) (English title)
A Trip to Mars.....International (informal title) (English title)
Avaruuslaiva.....Finland
Fourteen Million Leagues from Earth.....International (informal title) (English title)
Himmelsschiff, Das.....Germany
Sky Ship.....International (literal title) (English title)
The Airship.....International (informal title) (English title)
导演: 霍格·梅德森 Holger-Madsen
编剧:
Sophus Michaelis ....also novel Himmelskibet
欧雷·欧森 Ole Olsen
主演:
尼尔斯·阿斯瑟 Nils Asther ....Martian citizen
Philip Bech ....Martian leader - wise man
Alf Blutecher ....Dr. Krafft, Avantis' friend
影片类型:科幻
国家/地区:丹麦
上映1918年
色彩:黑白
幅面: 35毫米无声标准银幕
混音:默片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摄影 Cinematography:
Frederik Fuglsang
Louis Larsen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Carlo Jacobsen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Axel Bruun
制作公司:
Nordisk Film A/S
Nordisk Film[丹麦]
发行公司:
Det Danske Filminstitut[丹麦](2006) (Denmark) (DVD)
Fotorama(1918) (Denmark) (theatrical)
Universum Film A.G. (UFA)[德国](1918) (Germany) (theatrical)
剧情
太空探险家带着一群自愿队员,搭上耗时两年完成的太空船,就算被斥为自寻死路的疯狂行径,为了一圆火星梦,毅然踏上太空探险之旅;经过六个月的盲目航行,太空中的世外桃源近在咫。
本片以大手笔的制作规模,早在默片时期便为科幻电影立下里程碑;火星人的古希腊造型、素食主义、爱与和平的主张,对现在的科幻迷虽显得有些突兀,甚至无厘头,然而寻找人类失乐园,至今仍是许多探险电影的共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