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社会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舞蹈社会学

sociology of dance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舞蹈艺术现象的学科。它着重

研究舞蹈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科学的舞蹈社会学认为,舞蹈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

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对于

舞蹈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受不同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制约。

以起源论为例,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舞

蹈社会学认为,在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因

素同样作用于舞蹈艺术,作为一切艺术的源泉的社会劳

动生活实践,同样也是舞蹈的源泉。舞蹈并非是一种与

社会生活无关的纯生物的纯生理现象。

关于舞蹈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国开始得很早。南

北朝学者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指出舞蹈是客观事物作用于

人们感情之后的一种表现。这种反映社会生活的舞蹈艺

术,甚至可以成为评价当时当地统治者政绩的根据,正

如《礼记·乐记》所说“观其舞”可以“知其德”。作

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这种反

映是经过了舞蹈者提炼加工、改造变形了的生活,并非

生活原貌的复现。

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多样

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作用。舞蹈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不同时代、不

同地域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表现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

世界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人们扩大视野,了解各

个国家和民族风土民情、习俗礼仪的艺术媒介。

宣传教育作用。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有很强的形

象性和鼓动性,能通过直观给人们以感染和教育。完美

的舞蹈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着行为的示范意义,能成

为人们直接模仿的形象和学习的楷模。在中国古代,孔

子就主张“乐教”,曾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艺术也是向国内外人民进

行宣传教育的一种艺术手段。

审美作用。舞蹈艺术形象是创作者按照形体动作美

的法则创造的。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唤起人们的美感,美

化人们的生活,培养人们知美丑、明善恶、辨真假的能

力,提高人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陶冶人们的感情情操。

而自娱性舞蹈又能在娱悦身心的同时,矫治身体的不良

习性和病畸形态,成为雕凿人体使之更加完美的手段。

娱乐作用。这是舞蹈极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荀子

说:“乐者,乐也。人情之必不免也。”这不仅指人们

常通过舞蹈表现自己欢快的心情,同时也可以供人欣赏

和娱乐,上述舞蹈的各种作用,一般都要通过娱乐的形

式,所以一切作用都寓于娱乐之中。

交际作用。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把舞蹈当做社会交往

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舞蹈活动,沟通感情交流思想,还

把舞蹈作为青年男女恋爱择偶的方式之一。因为舞蹈动

作形象含意广泛,是不同国家、民族人民之间交流感情

的特殊语言。

锻炼作用。由于人在舞蹈时全部神经、肌肉和智慧

都被调动起来,对人的肌体心智有着全面的锻炼意义。

舞蹈与社会的关系,也反映在舞蹈与其他意识形态

的相互关系中。舞蹈受政治的影响极大,舞蹈的内容、

形式及舞蹈思潮,无不被打上时代与阶级的印迹。一个

时期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也会对舞蹈艺术产生影响。

如中国宋代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舞蹈艺术的衰退,不能

不归咎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以维

护教化为名的各种禁舞令的颁布,使舞蹈活动渐趋冷落,

甚至许多优秀的舞蹈形式和舞蹈作品泯灭失传。宗教与

舞蹈关系更为密切。许多舞蹈就产生于原始宗教──图

腾崇拜的活动之中,并一直流传至今,如巫舞、傩舞等。

宗教离不开舞蹈,需要舞蹈为其制造某种神秘气氛,以

获得奇特的心理效果。历代舞蹈也常从宗教舞蹈中汲取

素材,以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舞蹈艺术虽然不能直接从事改造客观现实的活动,

但却能作用于构成现实社会根本因素的人,为人注入变

革社会的精神力量,因此任何一种舞蹈活动都是一种社

会性活动。对舞蹈社会学的研究也能够指导舞蹈工作者

更好地注意社会需要和观众心理,更大限度地适应社会

对舞蹈艺术的需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