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乐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野孩子乐队

野孩子历史野孩子乐队于1995年2月在杭州组建,有张佺、小索两名成员。同年5月他们回到出生地兰州,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对西北民间音乐进行了考察,其间包括从延安出发沿黄河步行至内蒙古,并进行了一系列创作活动。

1996年3月,张佺、小索来到北京,先后和一些乐手合作排练。

1997年元月1日和张健(口风琴),岳浩昆(贝司),于伟民(鼓手)一起在大西俱乐部作了野孩子乐队来北京的第一场演出;同年3月,来自四川的鼓手周国彬加入乐队,首次使用了由中国民间鼓改制的手鼓;8月23日在兰州举办了野孩子乐队专场演出;同年10月,鼓手周国彬离队。张佺、小索二人继续在北京排练,作过一些非正式的演出,其间鼓手由叶鸿明代任。

1998年6月,鼓手高辉加入乐队。

1999年初,野孩子乐队录制了第一张小样《咒语》,并于2月6日在北京作了样带发行演出;11月,野孩子乐队参加英国当代艺术学院(ICA)举办的“北京在伦敦”艺术节;同年,鼓手高辉离队。

2000年6月,与鼓手周国彬再次合作,参加了在北京法国学校举办的“法国音乐节”。李正凯(贝司)和冬子(沙棍)参加了此次演出;同年7月,张玮(手风琴)、陈志鹏(手鼓)和李正凯(贝司)正式加入野孩子乐队;8月24日,乐队在北京“藏酷”酒吧作了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一张现场演出CD《IN THE LOFT》。

2001年,野孩子乐队在北京创办“河”酒吧,并每周固定在河酒吧演出;同年5月18日,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青年新音乐”活动。

2002年5月,野孩子乐队参加北京迷笛音乐节;同年6月,地下发行首张CD《咒语》;8月,参加在云南省丽江举办的“丽江雪山音乐节”;11月在上海“ARK”酒吧作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二张现场演出CD《上海ARK现场》。

2003年2月,野孩子乐队特邀张蔚担任打击乐手并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香港艺术节“北京谣滚”单元。

2003年8月,河酒吧转让。随后,野孩子乐队暂时解散,—部分成员去了云南,小索留在北京。其间,依旧有演出。

2004年10月30日,乐队主要成员小索因患癌症去世。

至此,乐队解散再未组建过。

野孩子相关资源野孩子官方网站 - http://www.wildchildren.net

野孩子小组 - http://www.douban.com/group/wildchildren/

野孩子乐队小组 - http://www.douban.com/group/huanqi/

野孩子主唱张佺个人空间 - http://www.douban.com/artist/zhangquan/

野孩子主唱张佺小组 - http://www.douban.com/group/zhangquan/

野孩子成员张玮玮小组 - http://www.douban.com/group/zhangweiwei/

乐队成员张佺:主唱/吉他/口琴

小索:主唱/吉他(已故)

张玮:手风琴/沙棍/合音

陈志鹏:手鼓

李正凯:贝司

张蔚:打击乐(特邀)

发展轨迹1995年张诠和小索在兰州甘肃组建野孩子乐队, 抱着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热情,同年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沿着黄河的徒步旅行, 目的地是内蒙古. 通过一年的研究创作, 他们胜利的到达内蒙古. 1997年在兰州老家做首场演出,鼓手周国彬加入野孩子乐队. 1998年野孩子乐队来北京的大西俱乐部演出. 1999年野孩子乐队正式与芥子园制作合作,推广现代民间音乐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排练演出,1999年2月芥子园组织了野孩子乐队首张同名专辑<<野孩子>>的首发演出.野孩子乐队成功的参加了1999年11月在英国伦敦现代艺术学院举办的"北京在伦敦"当代中国艺术节,并得到了英国国际电台、电视台的大量关注和报道. 在伦敦的演出场所还包括: 伦敦国家大戏院、维多利亚火车站、SOAS亚非大学等.2000年7月野孩子参加法国小学举办的法国音乐节。

野孩子的音乐可以用不插电的风格, 完美独特的合声、配器来形容.明快而富有民间色彩的节奏和独具风格的演唱, 对现代音乐和民间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 使他们的音乐即不是对传统民间音乐的简单模仿,也不是生硬的改编传统民间音乐. 这来源于他们成长时民歌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同时记叙着中国民间音乐的历史.离开家的磨练和对音乐的执着注定了他们音乐中如大西北的坦荡和多产, 在创作了30多首作品和换了几个鼓手之后,2000年由张诠和小索从新组建野孩子乐队, 有李正凯、陈志鹏、张玮的加入参加了法国小学的音乐节.乐队依旧保持着每年参加黄河两岸举行的"花儿会"这个由民间主动发起的上万人参加的对歌大会。

乐坛回应《野孩子-发自内心的歌唱》

文/穆谦 翻译/封杰西 (原载于2001年4月24日《中国日报》)

他们不追逐流行时尚,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音乐从不会过时。

他们的乐器大都来自西方,但你可以听出他们的音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他们是野孩子,来自中国西北。

由索文俊和张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们都来自甘肃兰州。他们的名字让你想到的是中国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当地粗犷的民歌。在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人们经常在工作,劳动和上路时歌唱。人们大声歌唱,回声四处飘荡。当他们遇见远处的熟人,他们便高声呼叫,打着招呼。学者们相信,西北民歌中宽广高亢的歌声便起源于此。

征在野孩子早期创作的歌曲“咒语”便显现出来。在这个歌中,张佺高亢的音色为此歌增添了只有在西北民歌中才能找到的色彩。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由于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小索和张佺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小索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艰难的生活。

张佺的童年是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土地是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

当小索和张佺决定在一起作音乐时,各种来自西北的音乐形式,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在野孩子的音乐中可以偶尔听到秦腔中常用的“平行四度”。

“西北民歌的影响已经在我的骨头里了”,小索说,“当我随口哼唱的时候,调子总是那儿的。”在一首叫做“黄河谣”的歌中,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歌中唱到: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1995年,小索和张佺沿着陕西和山西境内的黄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他们和村民在一起,倾听农民和牧人的歌声。7月份,他们去了甘肃的莲花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一个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花儿”的节日盛会。人们用不同的方言,用即兴想起的歌词唱着花儿。年轻人互相唱着花儿,唱出对心上人的爱。

小索说:“我们在那儿学会了如何歌唱。”

弹着箱琴,小索和张佺开始在一起唱出了他们第一批作品,“弄品”和“离开”。

1996年3月,小索和张佺到了北京。他们有了一个新成员,鼓手高辉,以使他们的音乐增强节奏。当他们发现Conga鼓太异域了,他们尝试了使用腰鼓,一种通常是挂在腰上,由舞者边舞边敲的鼓。他们尝试把两个腰鼓并排放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的一半截去来提高音色。

野孩子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他们写出了更多的歌,“消失”,“你知道”等等。

他们的一些音乐动机变成了器乐曲,例如“大桥下面”,是在三元桥下面创作出来的。“生活在地下”是关于他们刚来北京时住的地下室。“地铁”的灵感来自于那些在地铁站卖唱的音乐人。

除了写他们自己的歌,他们也改编了一些民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两首维吾尔族民歌“流浪汉”和“青春圆舞曲”。“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一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歌唱。

在“流浪汉”中,野孩子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但是,生活不是一直都美好。有时乐队成员也会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想知道生活在哪里,太阳下山了,月亮下山了… … 北京,北京,我要去哪里。”这是一首写于1998年名叫“北京”的歌中的一段。

野孩子写了大约30首歌。乐队成员也发展到五个人。除了小索和张佺,还包括张玮(手风琴,小打,和声),李正凯(贝司),和陈志鹏(鼓)。

尽管野孩子曾被伦敦现代艺术学院邀请去演出,但他们还很难说是有名。除了有时去其他城市演出,他们经常在北京三里屯的“河”酒吧和“芥末坊”演出。

张佺说:“我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会活着,写歌,唱歌。”

//-----------------------------------------------------------------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文/周云蓬

2003年7月,与小索曾有一面之缘.说来话就长了.之前两年,我一直没日没夜在网上打桥牌,疯狂程度令所有朋友望我而叹,认为我已经废了,搞音乐已没指望.当时在佛山老蔡琴行上班,据说老蔡曾通知所有认识我的朋友,严禁让我去他们家上网.结果没曾想我在网上打牌居然打出名堂来.北京一牌友见我身手不错,且善于组织活动,便聘我去他公司当专业牌手,每月包吃包住八百元,下午才上班,工作内容是代表他们公司出去参加比赛顺便教他打牌.对于当时贫困潦倒的我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这对任何一个桥牌手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好事情,既能玩牌又能赚钱,世界哪还有比这更称心的工作.

4月过完生日后启程赴京,随身只带一把破琴和一张最粗糙的吉他弹唱小样.心想着万一混不下去了再去音乐圈混.眼看着幸福生活已经要降临到我头上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命运跟我开了一大玩笑,刚到没几天,非典好象就是我带去的一样,追着尾杀到了北京.于是乎,所有的聚会活动一率取消,比赛已不可能了,只好天天在公司呆着上网打牌,白吃饭拿工资,当时也是吃得好,每天不是下馆子就是老板亲自下厨做饭给我们吃,老板一手好厨艺,几个月吃下来还真没几个菜式是重复的.加上他对所有的油米酱醋菜肉米饭都很精挑细选.兼之对营养方面研究不浅,原来一百挂零的我立马长了十来斤.可光吃没用,没有比赛就等于没有展现自己水平的机会,呆了三个月后,比赛还是没有开禁,实在不好意思这样厚颜呆下去了,于是离开了公司.当时便住到通县现在客串我和声歌手的黄旋哲家里,本来想着在北京好好混一段时间.可盘缠很快花完了,北京还一个人不认识,后来根据朋友给的电话找了颜峻,约他在河酒吧见面把小样给他,也是这时候和小索有了一面之交,还给了他一张小样,希望能在河酒吧演出.当时那小样里已经有敕勒歌漂泊手记太阳墓地这些我最重要的作品,不过看来这小样录得真的不是一般的烂了,小索最后也没找我.现在回头想想,除了记得他很瘦之外,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当然可能他也不会记得我这个人.那时因为一直迷恋桥牌,对音乐的事情并不上心,没听过野孩子的歌,也不太清楚野孩子有多牛.所以那时还对他挺有意见,觉得他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这么好的作品他居然看不上眼,现在想想确实好笑.

听野孩子的第一首作品内在王国电台上选播的<<小马过河>>,这首非常NB的纯乐曲让我对他们大感兴趣,到现在他们的歌都基本上熟之能详.最能打动我的是他们<<黄河谣>>(我原来以为这是兰州的民歌,好象听张炜炜说的,现在知道是张全写的,唯有抱歉兼佩服),,这是一首不需要任何伴奏的歌,真正达到了民歌那种自然随心的境界.可惜天妒英才,小索已随风而逝.为了这一面之交,也为了他们如此动人的音乐,我决定给他写一首歌,为了不偏离他们的风格太远,我先用黄河谣的歌词谱成另外一首曲子,然后这两个月一直在想怎么填上自己的词,昨晚通宵弹着琴,到早上七点半了,忽然间灵光一闪,出来了第一句歌词,后面也就应声而出,这是我所有作品中作词速度最快的一首.也是今年最重要的第一首作品,而且这歌名起得实在是很让我满意.真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作品.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送给小索及所有热爱野孩子的人们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月亮长出来

唱到黄河停下来

唱到星星掉下来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翅膀长出来

唱到风儿停下来

唱到眼泪掉下来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呀啦嘿咿呀嗬

嘿咿呀嘿呀嗬

//-----------------------------------------------------------------

李文峰:(《音乐天堂》主编)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人,都是无怨无悔的,只是希望家人不要太难过。虽然小索离开了,但剩下的人应该用音乐的方式继续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思念。

//-----------------------------------------------------------------

颜峻:(乐评人)野孩子是新民谣比较早的尝试,他们把民间的一些音乐在形式上进行革新,同时又保存了民间的本质。与创作方式投靠盲目与抄袭的乐队相比,野孩子先是用做人的方式树立了乐队的气质。他们的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