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菊

中文名:毛华菊
拉丁文学名:Name:Dendranthema vestitum (Hemsl.) Ling
菊科、菊属
国内分布:产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及安徽西部。生于低山山坡及丘陵地,海拔340—1500米。
海 拔:340-1500
最低海拔:750
最高海拔:1200
生 境:山坡荒地
药用部位:花序
药用功能: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品种介绍:
多年生草本,高约80厘米。茎坚硬,基部木质,密被灰白色绒毛,有被密绒毛的腋芽或腋芽发育成短缩的营养枝。叶质厚,叶形变化大,匙形、倒卵形、卵形、宽披针形或圆形等,边缘有稀疏的粗大锯齿或近全缘,基部楔形而渐窄成叶柄,两面被灰白色绒毛,下面及脉上的毛更密厚,茎中部叶大,向下向上叶变小。头状花序直径2-3厘米,单生于枝端及茎顶,排成疏散的伞房状;总苞杯状;外层总苞片叶状,被厚绒毛;中内层总苞片边缘膜质,褐色;舌状花白色,雌性;盘花筒状,两性,有黄色大腺体。瘦果稍扁,有5-6条不明显的纵肋,边肋宽膜质,无冠状冠毛。 分布于河南、安徽、湖北。生山坡阴处。
毛华菊产于中国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和东部及安徽西部的低山山坡和丘陵地,在野外调查中,发现毛华菊花朵形态有着丰富的变异.这些变异,如舌状花形态、花瓣数目、花朵大小和花色的变化,犹如栽培菊花花朵变异的雏形.显然,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将为栽培菊花起源及花形演化研究、菊属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和育种提供新的信息.
1材料与方法
观察材料均为野生植株,形态观测用肉眼观察、实际测量、拍照,头状花序的舌状花数及花序直径取单株的平均值.变异植株制成蜡叶标本,存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标本室,同时,将部分材料引种于北京林业大学苗圃,1a以后观察其花朵形态变异的稳定性.
2结果与分析
2.1分布现状
在天柱山,从海拔500m到最高处1780m均有毛华菊分布,该种的分布区与野菊的相重叠.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林缘、溪边、田埂边其种群密度较大.我们所发现的花朵变异也主要集中在海拔700~730m的溪边开阔地带.
在伏牛山,从海拔500m到最高峰老君山(1500m)都有毛华菊的分布.所发现的变异也主要集中在种群密度较大的地点,且伴生有大量的野菊.
2.2花朵形态变异
在野外,我们发现毛华菊花朵形态的变异式样与栽培菊花的极为相似,为了能与菊花相对照,我们也根据舌状花花瓣形状、花瓣数目、花色及花朵大小对毛华菊的花朵形态变异进行描述.
2.2.1瓣型的变化
2.2.1.1平瓣类这是毛华菊最典型的瓣型.平瓣类中,舌状花常出现各种变化:有的头状花序中部分舌状花畸形扭曲,使头状花序很不整齐;有的舌状花端部具较深的齿裂;一些植株的舌状花成荷瓣型,瓣短而宽,中部最宽,端部缢缩;还有一些个体的舌状花截面上卷呈“V”字型。
2.2.1.2匙瓣类舌状花自基部向上多少管状化,呈匙形。
2.2.1.3管瓣类舌状花全部管状化(图3).
2.2.1.4混合类在同一朵头状花序中,舌状花兼有平瓣型、匙瓣型、管瓣型。
2.2.2瓣数的变化
重瓣化是观赏植物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野生的毛华菊中,也能见到重瓣化现象.
2.2.2.1单瓣型多数毛华菊属于此类型.舌状花通常为一至一轮半,舌状花数在23以内,在天柱山发现最少的仅有13枚.
2.2.2.2复瓣型花通常为二至三轮,舌状花数在24以上,发现最多的有32枚。
(图片:东篱小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