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法语言学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库法语言学派(Madrasah al—Kufah)

阿拉伯语法学主要流派之一。8世纪末叶产生于伊拉克的库法城。其奠基人和代表人物是穆阿兹·海拉(Mu'az al—hara,?~802)、艾布·贾法尔·鲁阿西(Abu Ja'far al—Ruasi,?~803)、阿里·本·哈姆扎,基萨伊(‘Ali ben Hamzah al-Kisa'i,?~805)、法拉伊(al-Farra’,761~822)、伊本·斯凯特(ibn al-Sikayt,803~859)。其中最著名者为基萨伊及其弟子法拉伊。基萨伊为《古兰经》七大读法家之一,曾担任过阿拔斯王朝三代哈里发哈伦·拉希德、艾敏和马蒙的国师。他先师承库法的语言学家穆阿兹·海拉和艾布·贾法尔·鲁阿西,后前往巴士拉求教于哈利勒,并游历了阿拉伯半岛的游牧部落,学习他们的语言。法拉伊成为库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库法学派语言体系的确立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代表作《界限》主要研究句法,讲求哲理。库法派的语言学家们先求教于巴士拉学派,再发展自己的语法学体系,形成与巴士拉学派长期争论、对峙的局面。库法学派强调语言的特殊性和阿拉伯语中的特异现象。为此,他们扩大语言的研究范围,承认凡阿拉伯人使用的语言,包括部族的语言、史话、诗歌,《古兰经》中的特异词句,都作为研究的对象,力图从中发现新的语法规则,提出新的语法理论,以动摇巴士拉学派的理论基础。在词的格位理论、词的分类及其派生关系等许多根本问题上提出了与巴士拉学派不同的观点。例如,巴士拉学派认为动词由词根派生,而库法学派则认为词根从动词派生,巴士拉学派允许句子中的表语放在起语前面,而库法学派对此持异议。阿拉伯语言学家伊本·安巴里(ibn al-Anbari,1119~1181)在其著作《分歧公判》中列举了两派之间的分歧有19l处。与巴士拉学派相比,库法学派的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逻辑不甚严密。由于库法学派的学者们与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接近,使其研究得到几代哈里发的支持与推广,一度有所发展。100年后,巴格达的语言学家伊本·古太白(ibn Qutaybah,838~889)、伊本·杰尼(ibn al-Jeni,942~1002)等吸收了库法学派的长处,弥补了巴士拉学派的不足,把两派观点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巴格达学派。

(张志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