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逊·威尔斯

基本资料姓名: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国籍:美国
生卒:1915.5.6-1985.10.10
成就:
作为演员,他参与了一百多部电影(包括配音);作为编剧,他写了42个剧本;作为导演,他执导了近40部影片。1975年,AFI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不过,奥逊·威尔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令无数后人仰望,这远远胜过任何荣誉。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他的电影改变了历史。奥逊·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电影家。迄今为止,所有从事严肃电影事业的导演、演员,恐怕仍然不敢正视这位空前绝后的“巨人”。 因为有奥逊·威尔斯,我们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电影天才”的存在。
生平:
1915年5月6日生于美国威斯康辛。 1985年10月10日威尔斯在洛杉矶因心脏病逝世。
1、早年生活(1915-1935) 2、剧场和广播(1936-1939) 3、在好莱坞(1940-1948)4、在欧洲(1948-1956)5、回到好莱坞(1956-1959)6、再赴欧洲(1959-1970) 7、在美国的晚年时期(1970-1985)
巨星之路1915年5月6日生于威斯康星州基诺沙,1931年以来担任演员,1934年后为广播电台演出。
1938年,根据H.G.威尔斯的原作演出广播剧《宇宙的战争》。
1941年导演:《公民凯恩》(编剧与台词:奥逊·威尔斯与曼凯维茨,摄影:G.托兰德,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J.柯顿,A.摩尔海德,D.科明戈尔、E.斯劳奈)。

1942年:《安倍逊大族》(根据B.塔金硕的小说改编,改编、编剧与台词:奥逊·威尔斯,摄影:柯尔迭斯,主要演员:J.柯顿,T.贺尔特,D.柯斯迭罗,A.摩尔海德)。
1944年:《千真万确》(于拉丁美洲,彩色片,未完成););《简爱》(根据夏洛蒂·勃朗特小说改编,导演:Robert Stevenson,主演:奥逊·威尔斯、琼·芳登、玛格丽特·奥布赖恩)。
1946年:《陌生人》(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L.扬格,E.G.鲁宾逊)。
1947年:《上海小姐》(编剧:奥逊·威尔斯,根据舍尔伍德·金的小说改编,摄影:查尔斯·劳顿,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丽塔·海华丝,E.斯劳奈)。
1948年:《麦克白》(编剧:奥逊·威尔斯,根据莎士比亚原作改编,作曲:J.伊贝尔,摄影:J.L.鲁塞尔、J.诺兰)。
1952年:《奥赛罗》(在意大利与摩洛哥,编剧:奥逊·威尔斯,根据莎士比亚的原作改编,摄影:布雷兹,阿尔多,G.方托,T.福西,布景:特罗纳,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S.克鲁梯埃,M.麦克利亚摩伊尔)。
1955年:《阿卡汀先生》(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编剧、布景与服装:奥逊·威尔斯,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M.雷德格拉夫,A.塔米洛夫,M.阿育尔,苏兹、福隆,P.范·埃克,G.阿斯兰,K.普拉克西努)。
1958年:《邪恶的接触》(于美国,编剧:奥逊·威尔斯,根据W.马斯特逊的小说改编,摄影:R.梅梯,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Ch.海斯登,J莱伊)。
1957—1958年摄制电视片:《堂吉诃德》,在1966年尚未摄完。
1962年:《审判》(根据卡夫卡的原作改编,主要演员:A.佩尔金斯,J.莫罗,R.施奈德,A.塔米洛夫,S.福隆)。
1966年:《福斯塔夫》(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四世》改编)
1968年:《一个永垂不朽的故事》(主要演员:让·莫罗,奥逊·威尔斯等)。
1968年:《航行推算》(未完成)。
历史评价威尔斯认为“历史是短暂的”。生活在20世纪也好,18世纪也好,其实和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电影手册》影评人让·杜马其称威尔斯为“来自十六世纪的人”,把他比作莎士比亚

、塞万提斯和蒙田。威尔斯不置可否,在他的电影生涯里,威尔斯未停止将经典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或银幕。他一生的悲剧就是一个中古世纪的骑士的悲剧。威尔斯在某些方面就像唐吉诃德,永远不合时宜,他向比他强大得多的体制挑战,结果必然遍体鳞伤。
奥逊·威尔斯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电影导演,他要从全世界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但为了这点特权,他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他都感到不自在;在欧洲,他是个美国人,在美国,他是个欧洲人;他即使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人,也永远是一个处于分裂状态的人。在1941年《公民凯恩》奥斯卡剧本奖发奖仪式上,人们曾在听到奥逊·威尔斯的名字时大喝倒彩,以表达不欢迎这位孤傲的“电影暴发户”。
奥逊·威尔斯电影的“自传”印记
1946年7月《公民凯恩》在巴黎首映的时候,安德烈·巴赞还是一位青年评论家。巴赞正确地指出:“归根结蒂,《公民凯恩》和《安巴逊家族》可能是一场童年时代的悲剧。”《公民凯恩》的情节显然是反映了威尔斯青年时代的感情经历。他在少年时代随着父亲和母亲先后到过欧洲、中国和牙买加。他母亲在一次旅行途中去世,奥逊那时刚刚八岁,正是小查理·福斯特·凯恩被迫同他母亲分离的年龄,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说:“一直到死,对(《公民凯恩》中)这副雪橇的下意识回忆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因为在他生活道路的开端,当他向那个银行家猛击过去的时候用得不正是这副雪橇吗?就是这个银行家的到来迫使他中断了在雪上的嬉戏,迫使他离开了母亲的庇护;就是这个银行家的到来把他从他的童年时代诱拐,把他造就成为公民凯恩。”
如果来考察威尔斯电影生涯中主演并导演的角色,会发现相当多角色的命运与他本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凯恩(Kane)、迈克尔·奥哈拉(Michael O'Hara)、查尔斯·兰金(Charles Rankin)、弗兰兹·金德勒(Franz Kindler)、谢里夫·奎林(Sheriff Quinlin)、福斯塔夫甚至包括奥塞罗——都在心理意义上是个失败者,哪怕他们在表面上看来可能强大无比,最后的结局仍然是彻底的坍塌毁灭,这便是威尔斯自身的写照。他过强的统治欲望和常人难及的天赋恰恰是不容与时代和毁灭自己的根源。
奥逊·威尔斯电影的特点

新浪潮的导师安德烈·巴赞说过:“对奥逊·威尔斯来说……(技巧)不仅仅是一种处理摄影机、布景和演员的方法(导演方法),它揭示出故事的真正性质。正是这种技巧使电影艺术进一步偏离戏剧艺术,变成叙事多于演出。的确,就像在小说中一样,重要的不仅仅是对话、明晰的描述……而是透过语言呈现风格,从而创造意义。”
电影语言:他会尝试了许多新奇的电影语言,常常采用了对商业电影来说非常“前卫”的说故事手段,他会在同时发生的几个场景之间来回跳跃,整个故事以非常零碎的片断方式呈现,还有夸张的广角镜构图,大量的实地夜景,前所未闻的声音表现形式,对人物类型大胆的颠覆。
影像:他的电影中大量使用一些革新的技术,例如景深镜头,让大全景和大特写同时清晰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明暗对比的摄影、装天花板的布景;摄影机犹如幽灵般自如的运动;有时又会固执地原地不动;在场面调度上,人物在画面的行动富有创意。强列的造型感、形式上的大胆尝试、色调上的浓厚个性(虽然在风格上带有过多的表现主义色彩),在当时都可以说是超级前卫的。甚至他对音响的研究也令人惊叹。
表演:奥逊·威尔斯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演员,他的电影很多是跟随他多年的“水星剧团”的成员主演,具有深厚的表演功力和彼此配合的默契。
人物:奥逊·威尔斯最拿手的就是叙述家庭故事。当时的好莱坞影片多愁善感、稚气十足,倒也对写家庭题材颇为偏爱,但奥逊·威尔斯的家庭观念和米高梅公司经理的观念几乎毫无相似之处。在威尔斯的作品中,父亲、儿子、叔叔、姑姑都是占有欲很强的人物,主要角色总是有感情创伤的。
题材:古典名著、悬疑惊悚片、社会写实、人物传记居多。
佳片赏析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1941)
《公民凯恩》是美国和世界电影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在奥斯卡奖上《公民凯恩》一举获得九项提名,最终仅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在英国电影刊物《画面与音响》每隔十年的史上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评选中,威尔斯和《公民凯恩》几乎总是双双位居第一。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它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并且还持续地影响着电影的发展,称得上是电影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公民凯恩》中的每一段戏都值得细细地分析研究,因为每一段都会让热爱导演艺术的人惊叹不已。一个最好的测试办法是,先看剧本中每一段的大致内容,然后思考一下自己会怎么处理,或者常见的电影电视是怎么表现的,再比较威尔斯是怎样做的,你将对影片的创造力目瞪口呆。毫不夸张地说,《公民

凯恩》的完美,反应在影片的各方面,它成了各个门类的电影人的“教科书”。学表演的人要去看看25岁的奥逊·威尔斯怎么分别演活了二十来岁、四十来岁、六十来岁的凯恩,一个报业大亨活力四射、情真意切、色厉内茬、专横独断等等人格的多面复杂是怎样立体地呈示出来的;有电影化妆师可能到今天还没学会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如此逼真地“做老”的技法:学灯光的得去揣摩它的光线构成,光线如何就在场景的空间层次揭示、氛围烘托织造和人物心理活动刻画方面起了作用;布景道具员都得让他们看上十遍《公民凯恩》,直到他们打心眼里认识到凯恩晚年的住所非一处宫殿般的内景地不可;摄影就更不用说了,深焦镜头应用的杰出范例通片可见,摄影机升拉摇移精彩绝伦,拍摄的角度感位置感,画外音的功能……;节奏,作品的起伏韵律即节奏形式是怎么出来的,青年、中年、暮年的凯恩这三大块的顺序剧情段落,调子是明显地差落的,加上开头的一段新闻片式样的引子和穿插其中的访问式连线,片子的剧作功夫绵密扎实。
《公民凯恩》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威尔斯和编剧曼凯维支酝酿出这个故事,开始命名为《约翰·Q》(John Q),后来改叫《美国人》(American),雷电华的老板乔治·沙弗拍板改成《公民凯恩》。 曼凯维支的创意来自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生平,威尔斯在曼凯维支剧本基础上至少加了三场戏,又大改一通,主角凯恩的童年部分是来自威尔斯的自身经历。影片的摄影师则是当时业内首屈一指的格·托兰,担任剪辑师的是日后成为大导演的罗伯特·怀斯。演员中有部分是水星剧团的老班底。赫斯特对这部电影的拍摄十分不满,他动用手中的媒体,抵制雷电华和这部影片,甚至威胁将好莱坞制片厂头脑们大多是犹太人这一事实公诸于众,此时,其他制片厂联合向雷电华提出开价买下拷贝。在威尔斯的坚持下,雷电华拒绝了,最终影片得以上映,虽得到非赫斯特阵营的影评人赞扬,但商业上的失败已经无法避免。
《公民凯恩》几乎调用了雷电华公司所有的特殊效果部门,这部影片8

0%以上的画面需要特效,例如微缩景摄影、合成摄影、二次曝光、多次曝光,许多场面需要叠印。这部影片的特效比例,甚至超过了《星球大战》。
《安巴逊家族》 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1942)
《安巴逊家族》是奥逊·威尔斯继《公民凯恩》后的第二部长片,同样名垂史册,几乎所有的电影书籍和网站都给予最高荣誉。
故事讲述的是安倍逊家族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影片情节几乎都围绕着马车与汽车的矛盾展开,与安倍逊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摩根家族开始在汽车发明中兴起,并悄悄地改变着历史。
这是一部被剪得支离破碎的杰作,因为经过几场反应不佳的预演以后,雷电华公司把它砍掉了四十三分钟。它未曾有过《公民凯恩》那样大的影响;在任何一家影院里,《安巴逊》至今也只能有半场观众。在拍《公民凯恩》时,奥逊·威尔斯更加关注的是电影的艺术手段,而在拍《安巴逊家族》时,他首先注重的是其中的人物。其中母子的关系,是典型“俄狄浦斯”情结的诠释。
同名书籍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89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563374558/9787563374557
·条码:9787563374557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16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奥逊·威尔斯是一个谜:创自成就的一个人,但仍旧无法享有自我主宰。他的人格由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混合而成:国王、暴君、将军、产晒干在头、专横的电影导演;也混合了多少有点虚构成分的功勋-愉悦他人的业绩或者是人们赋予他的声望。在奥逊·威尔斯身上,根植了人类文明的种种矛盾与困惑,人的复杂性在他身上得到了比旁人更为集中的体现。
作为一部剖析这位天才人物复杂性的评传,《奥逊·威尔逊:人生故事》与众不同。作者在讲述威尔斯人生的故事的基础上,着手对这些故事进行调查研究,试图威尔斯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拼接起来:每个故事都反映了威匀斯个性的一面,而他所扮演的那些饱受争议,并非连贯一纛的角色,则构成了他非凡的一生。这些维度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但内在机理又相当明晰的坐标系,通过它,读者可以没度、审视和剖析的不仅仅是奥逊·威尔斯。
作者简介
彼得·康拉德,出生于澳大利亚,1973年以来在牛津教授英语。他写大量批评论著,如Imaging America,Asong of love and Death,The Meaning of Opera,以及著名的The Hitchcock Murders等。
媒体推荐
我由项峰开始,然后一直走着下坡路。--奥逊·威尔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威尔斯 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而我,试图把它们拼接起来。-作者
唯有(本书)这种别有意蕴的表达方式,才能更为完整,准确地传达作者对奥逊·威尔斯其人其作的理解,所得结论比起信据帝人评论或才威尔斯的自说自话来得更为坚实,且直指灵魂深处。-译者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一人千面
第二章 彼得·潘
第三章 全能之人
第四章 浮士德
第五章 墨丘利
第六章 柯兹
第七章 忽必烈·该隐
第八章 美洲人、泛美洲人
第九章 混世魔王
第十章 诗人先生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人
第十二章 圣兽
第十三章 最后一人
第十四章 堂吉珂德
第十五章 福斯塔夫
第十六章 普洛斯彼罗
译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