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闸
千斤闸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在表面观之,不过练两臂之上托之力,其实因为托重之故,故全身三盘,处处兼顾,非若掌指等各种功夫专练局部者可比也。练法至简单而呆笨,天生实力充足之人,练习此功,最为合宜。至若身躯矮小,胎力过弱者,纵练习亦难冀其功臻上乘也。初时空手习之,足站骑马步,以两手高举顶门之上,指尖向后,掌心向上,其势如岳武穆八段锦中提地托天理三焦,以练悬空之劲。三月之后,即可用石墩,初二三十斤,以后逐渐加重,至能二百斤石墩,持久至半个时辰以上,不喘不汗,然后可换闸石练习。闸石之设置,立二巨木为柱,柱之相对处,凿有极深之糟路。另备长度相当之石板若干块,每块自三十至二百斤不等。先用重二百斤之石板放置槽内,用索牵引,使不至直溜而下,放至离地四尺处即扣住其索。习者即蹲身其间,提石板而上托。练若干时,加以最轻之石板于槽内;更历若干时,乃去其最轻之石,而易以轻重者,如此逐渐递加,其人至能石至五百斤以上者,已足为百人敌。胎力极足之人,竟可达千斤,俗所谓两膀一晃千斤力者,即指此也。练习时间之久暂,不能以时日计,须视其人胎力如何而定。此功练成之后,非但两臂之力,足以惊人,即全身各部,亦均有相当之功力,肌肉坚实,足劲稳固等事,其最明显者也。此等功夫,北方练习者居多数。此功在少林为练力最善之功也。
正阳门箭楼千斤闸探秘
夏明明
修葺一新的正阳门城楼如今已经对外开放了。对正阳门的故事,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比如千斤闸。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勇猛非常,曾力举千斤闸,让士兵逃生;《隋唐演义》中杨林准备关闭城门炸死群雄,这时大力士雄阔海奋力托起千斤闸,让各路豪杰迅速通过,而自己则筋疲力尽丧生于千斤闸下。千斤闸成就了很多英雄豪杰,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至今还常用于语言修辞中:事物发展遇阻,被喻为“遭遇千斤闸”;权威部门推出牵动全局举措,往往又称“开闸”。
正阳门箭楼千斤闸,是北京乃至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大的千斤闸,主结构完整。但受阻于千斤闸部分辅助结构件缺失,以前对正阳门箭楼千斤闸升降原理、机关的研究,尚付阙如。因工作关系,笔者近期多次到现场进行考察,发现千斤闸一些辅助结构件遗迹、遗痕,探求其原状和功能,对千斤闸使用原理、开闸和关闸机关,有了初步发现。
正阳门箭楼千斤闸始建于明朝初期,闸门为铁皮包实木,布满加固铁钉,闸门宽6米,高约6.5米,厚度9厘米,质量计算约1990公斤。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正阳门箭楼千斤闸开关闸结构设计与运作原理相当科学。箭楼门楼一层有一对显而易见的千斤闸主结构——绞盘柱,每根绞盘柱自一层地面向上1米处,有两个绞杠插孔,是“十”字绞杠轴心。闸槽顶部即位于两个绞盘正南2.8米处,闸槽长6.2米。两个绞盘正南方通向闸槽之间各有一块的“支撑石”,“支撑石”南北长0.9米、东西宽0.6米,高0.66米。这次发现“支撑石”前端(南侧立面,正好位于闸槽上方)有“滑轮固定槽”,“支撑石”上面有“定位板固定槽”和“绞绳滑动控制结构固定槽”,“支撑石”一石三鸟,千斤闸主结构就是依托它完成了垂直升降力到水平绞力的转换。形象地说,一对千斤闸“主绳索”,从闸槽内升降至“支撑石”前端的滑轮,垂直绳索运动通过滑轮向正北方向转折成基本水平的绳索运动,又通过“支撑石”上的定位板“缺口”等装置与绞盘柱连接,人工转动绞盘发力,进行千斤闸的升降。
但这并不是千斤闸机关的全部,它还有一对辅助结构——两根保险梁和保险绳。保险梁位于两根绞盘柱内侧,南北长3.05米,东西间距2.6米,每根保险梁的直径是19厘米,南北方向跨在闸槽上方1米的位置上。原先处于使用状态下的闸门顶部应有两对(4个)升降吊环:1对主吊环用于绞盘绳索(间隔5米左右),1对辅助吊环用于连接两根保险绳,对应在两根保险梁垂直下方(间隔2.6米左右)。当绞盘工作时,为防止主绳索逆向滑动,可通过人力控制保险绳,避免闸门失控骤然降下;在闸门经常使用期,当提升闸门到位,保险绳可辅助主绳索进行双保险固定——将保险绳拴在保险梁上。这种结构也为更换绳索提供了必要条件。目前门洞闸槽内有顶闸木板,闸门吊环有钢筋穿过卡在顶部闸槽上,将闸门长久固定。
绞盘工作原理和保险绳工作原理如图(王秀峰绘制)所示。
关键是上述辅助结构现已不存,均以“遗迹、遗痕”为据。“支撑石”有一道东西方向的石缝,宽度5.5厘米,这是放置长约6米、高约1米、厚5厘米“定位板”的卡槽。“定位板”对保险梁还起到了加固作用,两根保险梁与“定位板”相交处紧密结合。每个支撑石卡槽北侧长形石上有12厘米深石槽一个,紧接其北又有一个南北呈长形、深5厘米的浅石槽一个,它们都是安装“绞绳滑动控制结构”的槽位,该结构为木质,对主绳索起到了必要摩擦作用(以防快速滑动产生卡门),其顶部略高于定位板“缺口”底面,主绳索通过它与支撑石前端偏下方的滑轮连线,而“缺口”则控制主绳索不发生左右位移,避免从滑轮上滑脱。“保险梁”遗迹分别在“绞盘柱”内侧两根承重柱以及门楼南侧的墙内方柱上呈现:这4根柱子南北对称各有一个直径19厘米、深度15厘米、距门楼一层地平97厘米的“保险梁洞槽”,是用于插装两根保险梁的。
千斤闸辅助结构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令人拍案叫绝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