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衫竹
晾衫竹(S.intermedia McClure)
秆高 5m,径2cm,节间长50~60cm,新秆被白色柔毛,节下被白粉,箨环木栓质,密被刺毛。箨鞘绿色,先端略带紫色,被脱落性褐色刺毛,基部渐密,边缘具棕色纤毛;箨耳、遂毛极为发达,耳镰刀状,粗遂毛长达20mm,基部暗棕色粗糙,密被糙毛;箨舌短,弓状突起,被糙毛,先端略呈斜齿状或具纤毛;箨叶绿色,先端带紫,狭披针形,直立或上举。小枝具叶2~4枚,叶片卵状披针形,叶耳不明显或缺如,遂毛稀少直立,叶舌截状或弓状,被糙毛。
分布:广东、云南、浙江、福建、广西、四川等地。
命名来源:[Lingnan Univ.Sci.Bull.No. 9: 61. 1940]
中国植物志:9(1):229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直立,高5米,直径约2厘米;节间长50-60厘米,在有分枝的一侧具沟槽,被白色细柔毛,以后变无毛而粗糙,具细纵肋,浅绿色至绿色,节下方具白粉环,竿髓呈棉絮状;箨环隆起,宽约1毫米,木栓质,被密被刚毛;竿环隆起,无明显的脊。箨鞘通常为脱落性,小植株偶有宿存者,背面新鲜时通常绿色,先端带紫色,贴被脱落性黄褐色刺毛,向基部渐密,并伴有较细糙毛,边缘生有棕色纤毛,腹面光滑,略带紫色;箨耳较为发达,镰刀状伸出或横卧,质脆易碎,基部暗棕色,粗糙或密被糙毛,上部者苍白色,光滑无毛,边缘具长达2厘米的粗缝毛,后者直立或波曲而四射;箨舌短,拱形,被糙毛,尤以基部的糙毛密而较长,先端有时不甚平整,略呈锯齿状或具纤毛;箨片宿存,狭披针形,先端渐尖,直立或上举,除先端带紫色外,通常全部绿色,两面无毛;竿下部每节分1或2枝,竿中部通常为3枝,或有时多至5—7枝,次级分枝通常单生。末级小枝具3—5叶;叶鞘长5厘米左右;无毛,有时可见小横脉,边缘全部具纤毛;叶舌截形或略隆起,被糙毛;叶耳不明显或缺,鞘口缝毛稀少、直立,长达9毫米;叶片厚纸质,阔披针形,先端渐尖头,基部渐收窄或稀可钝圆,长12—22厘米,宽13—28毫米,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灰绿色,近基部被糙毛,余处无毛,边缘均具小锯齿,小横脉在叶片两面均可见,呈长方格形,叶柄长4—5毫米,假小穗长13厘米,宽3毫米;苞片2—4,先端尖锐,无毛;小穗轴无毛;外稃长12毫米,宽5毫米,先端具锐尖头,9—12脉与小横脉构成网格;内稃较外稃为短,具2脊,脊间具2脉,两侧至边缘各具3脉,脊上具纤毛,此外无毛,先端不分裂;鳞被2或3片,长圆形至菱形,被白色细绒毛,先端具纤毛,基部具3或4脉纹;花药黄色;子房长卵形,无毛花柱1,长度略等于子房,先端3裂为柱头,有时2裂,具短疏毛。笋期4—5月。
用 途:竹材可作晒衣竿、帐竿及围篱等用,亦可作绿化竹种。
产地分布:产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及云南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增城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