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头唐竹

尖头唐竹(S.urens Wen)
秆高7m,径3cm,节间长50cm,幼秆节下具白粉环和猪皮状凹孔,箨环木栓质,被棕褐色刚毛。箨鞘革质,长三角形,先端急尖而狭小,黄棕色,初被白粉,两边秃净,秆中、上部之箨鞘无毛仅基部有刚毛,下部之箨鞘被向上刺毛,基部被棕色刚毛;箨耳较发达,褐色,长椭圆形至镰刀形,褐色,长0.7cm,宽0.3cm,边缘具遂毛,长10mm左右;箨舌高2mm,先端弓状,边缘具纤毛;箨叶绿色,狭三角形至狭带形,皱折,直立或反转。每节分枝3枚,小枝具叶4~5枚,叶披针形,叶耳及遂毛发达,叶舌高2mm,叶片质薄,两面雹毛。
分布:浙江、福建等地。
命名来源:[Journ.Bamb.Res. 2(1): 59. 1983]
中国植物志:9(1):240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高7米,径粗3厘米,初绿色无毛;节间长50厘米许,分枝一侧扁平,先端者近半圆柱状,节下方具猪皮状微小凹纹并附有白粉环,此外则无白粉,竿壁较薄;箨环木栓质,初具棕褐色刚毛,后变无毛,呈指环状;竿环隆突,呈脊状;节内长5—7毫米,无毛有黑垢。箨鞘革质,早落性,长三角形,先端渐尖而狭窄,其宽为10-15毫米,近截形,背面绿色至黄棕色,初被白粉,竿中,上部之箨鞘背面无毛,基部有刚毛,下部箨者被螫人倒向刺毛,基部被棕褐色刚毛,两边缘光滑无毛;箨耳自箨鞘两肩开展,通常为椭圆形,褐色,长7毫米,宽3毫米,被褐色绒毛,边缘生长为1厘米许的继毛;箨舌先端拱形,高2毫米,边缘生有长2毫米棕色纤毛;箨片绿色,狭三角形至狭带状,有皱褶,直立或外翻,纵脉明显隆起,两边缘具细锯齿。竿每节分3枝。末级小枝具4或5叶,无毛;叶鞘长65毫米,先端无毛,具纵肋,边缘光滑无毛;叶耳甚发达,呈镰刀状,长1—2毫米,边缘的继毛直立或四射;叶舌高2毫米,突起呈卵状,无毛,全缘;叶片披针形至阔披针形,质薄,基部渐尖或钝圆,无毛或下表面被直立的短毛,先端渐尖,有锐尖头,两边缘均具小锯齿,次脉5—8对,小横脉特别隆起,在两面均可见到,叶柄长3毫米,上表面有时具短柔毛。花枝未见。笋期5月。
产地分布:产福建福鼎分水关(模式标本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