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丝球竹

1.植物
D.beecheyana(Munro)Keng f.
别名:甜竹马尾竹、大头典、大头竹、坭竹(均广东)。主干高稍弯曲,高16米,直径粗约为9.5厘米,顶端稍弯垂;秆高8-12m,径6-10cm,顶端弯曲弧形,下垂呈钓丝状,节间长30-35cm,壁厚1.5—2厘米,幼时被白粉和易脱落的稀疏微毛;秆基部数节的秆环上有根点及毯毛状毛环。箨鞘长圆口铲形,背面贴生深棕色或黑色刺毛,以基部较密集;箨耳细小,反曲,边缘遂毛曲折,细弱;箨舌显著伸出,高4-5mm,顶端截平形,边缘齿状;箨叶卵状披针形,略反转或直立,背面无毛,腹面被深棕色或丝白色细毛。叶片矩形状披针形,大小变化大。竹材坚硬,可作建筑、生排、水管等。笋肉肥厚、味美。
分布: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常见于河岸、村边和路旁。为常见栽培竹类。
用途:笋供食用;竿劈篾编制粗大竹器等。
2.中药
【药 名】:吊丝球竹
【来 源】:为禾本科植物吊丝球竹的竹茹。
【功 效】:清热止呕。
【主 治】:用于胃热呕吐。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胃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5克,水煎服。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南各省区。
【拉丁名】: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考 证】:始载于《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专利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