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鳄

物种信息中文名称:尼罗鳄
中文别名:非洲鳄
英文名称:Nile crocodile
拉丁文学名:Crocodylus niloticus(Laurenti, 1768)
名称来源: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Niloticus意思是“尼罗河的”
物种分类: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爬行纲(Sauropsida)、鳄目(Crocodylia)、鳄科(Crocodylidae)、鳄属(Crocodylus)、尼罗鳄(C. niloticus)
外型特征尼罗鳄是一种大型的鳄鱼。体长2—6米,平均体长4米,有不确切的纪录则长达7.3米。成体有暗淡的横带纹。前颌齿5,上颌齿13~14,颌齿14~15,总数为64~68。幼体深黄褐色,身体和尾部有明显的横带纹。
尼罗鳄体色为橄榄绿色至啡色,有黑色的斑点。其下颚第四齿由上颚的V字形凹陷中向外面突出。尼罗鳄非常强壮,尾巴强而有力,有助于游泳。成年尼罗鳄的体重可重达一吨。
在马里及撒哈拉沙漠地带,有两种侏儒尼罗鳄。
地理分布尼罗鳄野外分布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及东南部(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埃及、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象牙海岸、苏丹等地)。[1]
野外栖息参考数据反映出它们在湖泊、河流、淡水沼泽、盐水区域都有分布。当它们达到大约1.2米成为亚成体后离开繁殖地分散到不同的栖息地。
另外,尼罗鳄在马达加斯加岛也有分布,有些种群生活于海湾环境中,在不同地区生活着不同的亚种,这些亚种彼此之间略有区别。
生活习性尼罗鳄通常用吻部和脚来挖洞穴从而修改栖息习惯来躲避生存条件不利,比如温度极限。常袭击往来水边的兽类。成体则能捕食包括羚羊、水牛、河马幼体等在内的大型脊椎动物。
成年鳄尼罗鳄会吞下石块以作压舱物之用,有助于水底保持平衡。在旱季期间,尼罗鳄会躲藏于地底之下,直到下一个雨季来临为止。
繁殖期为11月—4月。雌性体长2.6米,雄性体长3.1米时达到性成熟。一般9~10龄以上的个体才能开始交配产卵。通常在离水数米的沙质岸上挖掘深度为50厘米的洞穴,雌性在洞穴中产卵40~60枚。孵化期约80~90天。
幼体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等为食,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鱼、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等。
物种现状现状
由于尼罗鳄的体形巨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特别适合旅游景点的参观与表演。此外,尼罗鳄的养殖得到大面积推广,可大力推动尼罗鳄相关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鳄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尼罗鳄皮为高级皮革,肉和卵可食用。自公元9世纪开始,它们已经成为人类的猎杀对象,因为它们的皮于当时非常名贵,在尼罗河一带,尼罗鳄已经绝迹。
除苏丹种群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1以外,其余诸产区的尼罗鳄均被列入附录2,限定每年猎取量并按指定出口定额进行国际贸易。
保护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可能有些分布区濒危。
亚种言论由于分布区广泛,一些数量有差异,被提议为几个亚种,但在文献上区别很少。
提议亚种:
C. n. africanus 东非尼罗鳄
C. n. chamses 西非尼罗鳄
C. n. corviei 南非尼罗鳄
C. n. madagascariensis 马达加斯加尼罗鳄
C. n. niloticus 埃塞俄比亚尼罗鳄
C. n. pauciscutatus 肯尼亚尼罗鳄
C. n. suchus 中非尼罗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