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拉丁名】Panicum miliaceum L(黍)

【异名】粢米、穄米(《补缺肘后方》),糜子米(《饮膳正要》),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之不粘者。

植物形态详黍米条。

【采集】5~6月采收,碾去壳用。

【药用部位】黍的种子之不粘者。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平,无毒。

③《本草拾遗》:性冷。

【归经】入脾、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主治-稷米的功效】和中益气,凉血解暑。

①《别录》:主益气,补不足。

②《千金·食治》:益气安中,补虚和胃,宜脾。

③《日华子本草》:治热,压丹石毒,能解苦瓠毒。

④《纲目》:凉血解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或研末。

【宜忌】《日华子本草》:多食发冷气。

不可与川附子同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