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龙竹
云南龙竹(D.yunnanicus Hsueg et D.Z.Li)
别名:越南巨竹(广西)、大挠竹、大竹。秆高达25m,径11-18cm,梢头下垂;节间长40-50cm,幼时被白色小刺毛,略被白粉;1-3主枝发达。秆箨早落,略短于节间,革质至厚革质,鲜时淡绿色,被薄白粉;疏被褐色方向不定的脱落性刺毛,上部毛略多,向下渐少,鞘口窄,下凹;箨舌高5-8mm,平截,先端波状;箨耳细小波状翻转,具少数遂毛;箨叶卵状披针形,略波折,反转,基部收缩,边缘及腹面具毛。竹材作建筑、竹筏、水管等用。笋味佳。
分布:云南东南部。广西有引种栽培。越南北部亦有分布。
云南龙竹
种中文名:云南龙竹
种拉丁名:Dendrocalamus yunnanicus Hsuch et D. Z. Li
种别名 :大竹(云南红河州、文山州),大桡竹(云南罗平)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牡竹属
属拉丁名:Dendrocalamus
国内分布:云南东南部和中部。又据原作者实地考察,南宁市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从越南谅山引种的“巨竹”也属本种,模式标本采自河口县。
国外分布:可信越南也有本种分布。
命名来源:[Journ.Bamb.Res. 7(4): 17. 1988]
中国植物志:9(1):165
组中文名:麻竹组
组拉丁名:Sect.Sinocalamus
亚属中文名:麻竹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Sinocalamus
族中文名:牡竹族
族拉丁名:Dendrocalameae Benth.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高18—25米,直径11-18厘米,梢端下垂,枝下高2米;节间长42—52厘米,幼时被小刺毛状的白色毛茸,也略被白粉,壁厚1—2厘米;节内长6毫米,在节的下方具一圈棕色绒毛环;主枝发达。箨鞘早落性,革质至厚革质,背面纵肋不明显,疏被贴生的棕色小刺毛,先端窄而下凹,宽为3.5—7厘米;箨耳小,长5毫米,宽1毫米,其上具数条易早落的燧毛;箨舌高5—8毫米,边缘细齿裂;箨片外翻,长9—18厘米,宽 3—9厘米,腹面具黄褐色小刺毛。末级小枝具7-10叶;口十鞘被早落的白色小刺毛;无叶耳;叶舌高1.5—2毫米;叶片长25—35厘米,宽4.5—6.5厘米,下表面无毛,次脉 9-11对。花枝有叶,其节问长1.5—3.5厘米,一侧扁平,全体密被灰褐色柔毛,各节着生1至数枚假小穗;小穗长1-1.6厘米,宽5—7毫米,黄褐色,先端渐尖,含小花 5—7朵,成熟时小花之间能疏离而各自展开;颖2片或更多,长2—4毫米,宽3—6毫米,具12脉,背面具微毛,先端尖;外稃与颖类似,长5—9毫米,宽5—8毫米,具多脉(16—20脉),先端具小尖头,其长仅0.2-0.4毫米;内稃长4—8毫米,背部具2脊,脊间具4或5脉,或有时为2脉,先端有凹缺;花丝长1毫米,花药黄色,长3—4毫米,先端具紫色小尖头;花柱长4毫米,柱头单一。果实未见。
产地分布:云南东南部和中部。又据原作者实地考察,南宁市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从越南谅山引种的“巨竹”也属本种,可信越南也有本种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河口县。
本种提示:本种与麻竹D.Latiflorus Munro颇相近,但本种竿幼时节间除略被白粉外,还贴生小刺毛状的绒毛,箨舌较高(5—8毫米),与之有别。
参考文献:Dendrocalamus yunnanicus Hsueh et D.Z.Li in Journ.Bamb.Res.7(4):17. Pl.8. 1988;云南树木图志下册,1401页,图654.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