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镇
1、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大坪镇镇情概述
东邻坪洋、合水、南连叶塘、叶南、西接龙川县,北靠罗岗。总面积155.08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56807人,辖30个村和1个居委会。圩镇距兴宁市区29公里,全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省道甘赤线穿过境内24公里,全镇实现村村通机动车辆。
截止至2008年7月全镇总面积187.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428亩,山地面积222740亩。下辖3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15999户,总人口71208人。[4]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稀土、铀、萤石、瓷土、煤炭等10多种。其中稀土遍及20个村,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萤品品位高,储量大,含氟化钙90%,2002年全乡镇企业总收入4331万元。
大坪镇有一个村子以烈士命名的叫屏汉村。罗屏汉1907~1935)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兴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29年前后创建兴(宁)、五(华)、龙(川)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会昌获得解放,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兼会昌县委书记,在扩军支前、发展苏区生产,特别在党的思想、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罗屏汉协助邓小平组织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区军民,多次打退进犯闽、粤之敌,为保卫红都瑞金、巩固中央苏区贡献了力量。尔后,率领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配合主力红军粉碎蒋介石的围剿,有效地牵制粤军北上“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保卫了中央苏区南大门。为此,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曾撰文表彰罗屏汉所立战功。
圩镇建设
大坪圩镇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商贸活动历来活跃,是兴宁市西北部重要的商贸计算地,是大坪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年,大坪镇被广东省确定为中心镇。目前,圩镇建成区达2.6平方公里,23条大小街道,总长7220米,2145间门店,常住16500人口,其中非农人口6354人,外来人口3122人。圩镇新建有电信大厦、工商大厦、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人民医院、停车场、机械化屠宰场等大型建筑场所,设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公司、有线电视台。圩镇人均居住面积25.9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圩镇的排水、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完善,架设路灯255盏,圩镇绿化率38%。现在的大坪圩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齐全,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圩镇的辐射能力和带动功能越来越明显,初步具备了富有客家特色和风貌的小城镇。
经济状况
大坪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以诚招商,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主要投资企业有:
1、广东海丰鞋业有限公司大坪分厂。该厂现有生产车间11个,生产线14条,员工2500多人,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2、兴宁市龙母嶂山泉水厂。年产30万桶优质天然矿物质水,年产值100多万元,该厂被梅州市卫生防疫部门评定的A级企业。
3、兴宁市东森林产化工厂。年产松香1500多吨,松节油300多吨,年产值达600万元左右,该企业为中国林化网会员单位。
典型的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发展种植优质高山油茶,目前已在兰塘村黄龙坑和大福村八斗种建成2个千亩高山油茶示范基地,并带动全镇种植油茶面积达7800亩。
二是扶强做大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八斗种”果林场。该企业位于大坪镇上河岭村。现有多品种结构果树(柚类柑类)300多亩,养殖鱼塘80亩,有杜洛克纯种公猪6条,种猪30多条,二元杂母猪300多条,年产三元杂猪仔5000多条,上市肉猪3500多条,年产值500多万元,并成功种植了优质高山油茶3000多亩。[4]
领导名单
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练胜红
党委副书记、镇 长:曾巨文
专职副书记:余伟胜
常务副镇长:周小勇
副镇长:杨伟连
副镇长:余彬朋
副镇长:巫远清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朱碧锋
党委委员、武装部长:黄卫东
党委委员:钟在明、王玉芳
党委委员:罗国晶、罗远辉
党委委员:黄爱中、朱文彬
党委委员:杨伟区
党校校长:罗志雄
妇联主席:黄文芳[2]
2、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大坪镇基本概况
大坪镇位于梅县西北部,南端与南口镇相邻,北面与平远县接壤,东端与梅江区城北镇相连,西邻梅西水库管理局,过去,大坪石灰厂厂房前有棵大榕树,树下平坦宽阔,故名大坪。距梅城25公里,总面积79.13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1个圩镇社区居委会,1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750人。
历史沿革
清代为大平堡,民国20年(1931年)为第五区的一部分,民国30年为第二区大坪乡,建国初属梅西,1956年为大坪乡,1958年属梅西人民公社,1960年从梅西分出成立大坪人民公社,1983年冬改为区,1987年设为镇。
农业状况
总面积7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60亩,山地面积8.44万亩,鱼塘35亩。至2006年底统计,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农村劳动力8000多人,工农业总产值0.39亿元,粮食总产1177吨,水稻亩产514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达4292元。
自然资源
大坪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已探明的资源主要有:优质石灰石(储量2亿吨、可开采1亿吨)、煤炭、温泉(水温高达42℃、含多种微量元素)、民用石材等。
基础设施
206国道途径镇内,县道X020线贯穿全境,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电力供应充足;通讯覆盖率和传输质量高;市场街道宽畅整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经济状况
大坪镇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工农业产值比例达到59:41。工业围绕“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促发展”的方针,合理利用和开发本地资源,以石灰石、水泥、电力开发为主,新兴一批朝阳企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以泰和园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以脐橙、金柚为主导水果产品的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经济布局。
环境条件
1、境内丘陵山地与盆谷交错,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水源比较缺乏,有“架上金盆”之称。有钴、锰、煤、石灰石和矿泉水等资源,石灰石储量丰富,汤源村有两处天然温泉。
2、全镇范围位于北回归线北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建国后,兴建有上管塘(中型)、清径、黄泥塘、梯子岌、大岭、黎坑塘水库(蓄水库容为5236万立方米)和上墩、上振、温坑电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128亩,占水田面积的89%。年平均气温18.5—22.3℃之间,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率52%,十分适宜水稻、柑桔、沙田柚、茶叶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3、土壤条件,全镇大部分山坡地为赤红壤沙质土,土质疏松肥沃,酸碱度适中,对于水稻、木薯、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茶叶、甘蔗、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及沙田柚、柑桔、香蕉、李等水果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天然条件。
大坪镇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泥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省管县道X020线贯穿全境,电力供应充足,通讯快捷方便,市场建设配套完善。[3]
领导机构
钟匡仁书记:主持党委人大的全面工作,挂点秀湖村。
丘德俊副书记、镇长:主持政府的全面工作,挂点上和村。
洪召强副书记: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受书记委托负责有关工作,分管党群、政法、农业、林业、水 利、信访工作,挂点平中村。
曾繁桂委员、常务副镇长:协助镇长负责政府日常工作,分管国土、村镇办、安全生产、民政、扶贫工作,挂点居委。
彭光明副镇长:分管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合医办工作,挂点大坪村。
涂启文副镇长:分管计划生育、公路建设、交通工作,挂点汤湖村。
张碧文委员、纪委书记:负责纪委全面工作,分管纪检、监察、企业、环保工作,挂点清连村。
余维锦委员、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老人会、关工委工作,挂点三台村。
洪石金委员:分管武装、民兵、消防、财贸、畜牧水产、生协、物价工作,挂点育豪村。
李建新委员:分管工会、党校、旅游、侨务、统战工作,挂点营里村。
郑永青委员:分管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文化站工作,挂点雷甘村。
叶友委员:分管党政办、组织、共青团、妇联、保密、社保、人才所工作,挂点坪畲村。
宋裕荣委员:协管党政办、招商引资工作,挂点守台村。[5]
3、广东省普宁市大坪镇位于东经115°50′29″,北纬23°10′52″,南与陆丰市陂洋交界,北与陆河县水唇镇为邻,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4℃,年均降水量2615.9毫米。林木、水力、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石遍布多个山头,储量约有1亿立方米。大坪镇下辖12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6000多人,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大坪镇经济发展迅猛,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46亿元。镇内主要工业企业有32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雪源食品厂、工艺制品厂、久昌制衣厂、高湖电站等工业企业。农业朝生产基地化方向发展,有青梅、油甘、青榄等4.2万亩的生产基地,发展势头喜人。
大坪镇交通发达,镇内有多条公路直通国道324线、普(宁)惠(来)高速公路出入口,每天有多班大、中巴客车开往流沙、揭阳、东莞、深圳、广州等地。
大坪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好的发展,有“小山城”的美誉,现大坪镇已成为普宁市南阳山区最重要的商品集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坪镇的文化、卫生、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全镇现有完中1所,完小12所,在校学生6000多人,文化、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大坪镇的文物古迹有位于大坪镇新福村的欧公陂窑址和位于大坪圩北面的七斗凸窖址;大坪闹元宵是当地有名的文化风俗,每到节日来时,吸引了众多乡亲游人前来观赏。
4、陕西省镇安县大坪镇位于镇安县东部,东与灵龙乡相连,南与张家乡、米粮镇相邻,西与铁厂镇相接,北与柞水县凤镇相毗邻;最高处玉皇顶1762、6米,最低点小河子698.6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9人。总面积154.8平方千米。2003年底,全镇总人口17985人,辖小河子、岩屋、庙沟、凤凰、苇园、红旗、龙池、西河、全胜、龙湾、白橡、旗帜12个村、53个组。镇政府驻大坪街,东经109°26′、北纬33°23′,海拔797米,距县城56千米。
1949年11月建乡,1958年设大坪人民公社,1961年改设大坪区,1962年改称大坪公社,1984年更名大坪乡。1996年底,全乡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5394人,辖东河、园山、五星、金狮、东红、红旗、兴合7个村、31个组。1997年5月,县行政区划调整大坪、岩屋、龙湾三个乡合并设立大坪镇,镇政府驻大坪街。
原龙湾乡1949年11月建青山乡,1958年设为青山管理区,1962年设青山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龙湾公社,1984年更名龙湾乡。位于镇安县东部,总面积46.2平方千米。1996年底,全乡人口5180人,辖白橡、安全、龙湾、大树、旗帜、全胜、三成7个村、41个组。乡政府驻李家集,距县城63千米。1997年5月,撤销龙湾乡,将其与大坪、岩屋乡合并设立大坪镇。
原岩屋乡1949年11月建岩屋乡,1958年设为岩屋管理区,1961年设岩屋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岩屋乡。位于镇安县东部。面积44.6平方千米。1996年底,全乡人口7995人,辖应沟、岩屋、小河子、金星、仓房、益民、凤凰、鸽子、苇园、庙沟10个村、45个组。乡政府驻岩屋河口,距县城52千米。1997年5月,将龙湾乡、大坪乡、岩屋乡合并设立大坪镇。
5、贵州省务川县大坪镇素有“丹砂古镇、仡佬之源”美誉的大坪镇,是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15个乡镇之一,位于县城的东面,距县城5公里。大坪镇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镇辖7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312人,地域面积195.16平方公里。境内居民以仡佬族为主体。
大坪镇历史悠久、物阜民丰。早在殷周时期,仡佬族先民濮人就在这块土地上开荒辟草,采砂炼丹,创造了灿烂悠久的仡佬族文化——丹砂文化。曾闻名全国的务川汞矿就坐落在这里。境内有洪渡河省级风景名胜区;有瓮溪桥、边江汉墓群、龙潭仡佬族古建筑群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全省唯一的仡佬族民族文化村——龙潭仡佬族民族文化村;有小塘石笋、隘溪渡叠翠、龙井坡间歇泉、黄洋坪草场和石林等自然景观。
大坪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 “农业稳镇、生态立镇、科教兴镇、旅游富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努力构建“特色大坪、秀美大坪、开放大坪、和谐大坪”。全镇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建设均取得较大发展。全镇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如今的大坪,社会祥和、百姓安乐、百业兴旺,一个千年古镇正焕发出盎然生机;一个历史古镇、旅游强镇正在崛起。
大坪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大坪的水蜿蜒于崇山峻岭,奔腾穿泻于深峡幽谷,处处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6、四川省南部县大坪镇【区位概况】
大坪镇位于县西北边陲,距县城110公里,东与神坝镇接壤,南与丘垭乡相连,西与桐坪乡毗邻,北与太霞乡相接。全镇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40米。耕地面积9763亩,总人口12750人,其中农业人口9802人,辖上游、七一、天台、青春、天马、五一、红光、红星、八一9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主要民族汉族。镇内有高完中1所,教师60人,教学班23个,其中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45人,向上级学校输送新生85人,全镇小学7所,教师75
地理位置人,获得中级职称29人,全镇在校学生共3865人,入学率100%,已普级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大坪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9个,村级医疗点15个,共有医务工作者105人。有“五保”老人37人,本年支出瞻养费24568元。民政救济35户,110人,发放救济金5500元,发放救济物资折合人民币2850元。镇有宣传文化中心1个,村级文化室9个,综合性娱乐场所6家,农业服务中心1个,计生服务中心1 个,村建环卫中心1个[8]。
【经济发展】
大坪镇以粮、油为主兼多种经营,是南部县生猪、蚕桑、山羊的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为主,小杂粮以豌豆、绿豆、黄豆为主。2007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2500万元,粮食年生产5000多吨,农民人均
经济建设纯收入2250元。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148万元,农业总产值2354.9万元,其中种植业1142.6万元,养殖业902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6042.1吨,油料1310.8吨,生猪出栏8826头,存栏4957头,全年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2700万元,商品零售总额2500万元,财政收入115万元,支出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1元,比2003年增加201元,增长11.6%。
全镇以粮、油为主兼多种经营,是南部县生猪、蚕桑、山羊的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产业化。到2004年止,农作物复种面积16101亩,地膜垄作花生1500亩,蔬菜种植1600亩,粮经比例为6:4。镇政府依托“中农合创”项目发展DLY、LY优质肉猪,建立了LY母猪养殖基地2个。利用“西河山羊”注册商标形成国际品牌的优势,规模推进种草养羊,全年出栏山羊1.4万只。抓住省丝绸绿神公司改制经营和丝绸价格回升的契机,推行科技养蚕,全年养蚕4000张,产茧14万公斤,人均增收120多元。
2004年,劳务输出2690人,创收693万元,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共引进企业8个,引进资金51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0万元[8]。
【社会事业】
大坪镇有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9个,有高完中一所、乡完小1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开通光缆电信,安通程控电话2989门,闭路电视用户2858余户,建电信、移动、联通通讯基站三座,手机用户6000余人。场镇建设面积2。5平方公里,居民2300余人,集市贸易十分活活跃。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共有16个党支部,2007年底有党员人数340人。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步。进一步巩固“普九”教育成果,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校巩固率100%,小学、初中普级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04年投资78万元,修建了镇小学生公寓,2003年投资85万元修建了综合办公大楼,2000年投资115万元修建了教学楼。全镇计划生育率、综合节育率、人口出生率均在控制范围内,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完成率达100%,对8户符合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农户实行了奖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开通光缆电视,安通程控电话2050门,闭路电视用户1500余户,建电信、移动、联通通讯基站三座,手机用户4560余人。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镇政府采取“一路一筹”、“一事一议”的办法破土动工了盐(亭)剑(阁)公路大坪段改造工程,整治村道公路38公里,治理病害水库3座,完善红星村集雨节灌工程收尾工作。镇政府组建安全生产综合执法组,对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场镇秩序进行定期检查和规范,切实杜绝重大事故隐患和治安案件发生,2004年被县委、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镇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对场镇环境卫生的整治,搞好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被县委、政府评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镇政府还向农民兑现了降低农业税率、发放粮食直补金等一系列惠农政策[8]。
【文明建设】
创建文明单位取得成效。全镇有县级文明单位2个,镇团委深入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和“青年文明”工程,引导广大青年积极从事三个文明建设,为全镇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镇妇联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镇综治办积极开展“四五”普法宣传。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将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被县委、政府评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镇宣传文化中心和农业服务中心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实用科学技术[8]。
【人口数据】
大坪镇人口数据[9]:(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2062
男
6263
女
5799
家庭户户数
3597
家庭户总人口(总)
11533
家庭户男
5937
家庭户女
5596
0-14岁(总)
2455
0-14岁男
1249
0-14岁女
1206
15-64岁(总)
8843
15-64岁男
4682
15-64岁女
4161
65岁及以上(总)
764
65岁及以上男
332
65岁及以上女
43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1475
7、湖南省汝城县大坪镇区概况位
该镇位于汝城县县境南部,西南邻广东乐昌,南接广东仁化。距县城11公里,截止2003年底,该镇辖20个村委会和大坪居委会
该镇街道一览,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2.9万人。乡政府驻大坪圩。该镇盛产杂交水稻、松杉木。境内地势开阔平坦,自古便是湘、粤、、赣三省经济往来之要冲,交通运输之咽喉,人称“鸡鸣三省、两广门户”,圩镇因此而得名。
历史沿革
1950年属第二区,1956年称大坪乡,1958年10月与井坡、泉水合并成立东风公社,同年12 月改称井坡人民公社,1959年划分为大坪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大坪乡,1996年撤乡建镇改大坪镇。[11]
行政区划
大坪镇下辖村:
黄屋村
东沤村
上祝村
联村
鲁塘村
平湾村
谭屋村
毛家村
城溪村
李屋村
新南村
五桂村
下祝村
大坪村
官路村
欧村村
山口村
龙兴村
堆上村
溪头村
产业经济
2008年底,该镇发展订单农业8000亩,巩固发展了2000亩杂交制种、7000亩优质瓜菜、2000亩优质水果、1.5万亩超级水稻、2008年养殖加工板鸭10万羽等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新增了麻羊、奶牛、菜牛、鸡、九凝山兔等20余户特种养殖大户,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村村有特色、村村有产业的格局,2008年20个行政村通过招商引资办厂15个,村级集体年收入过2万元的村19个,过5万元的6个,过20万元的1个。
社会事业
2008年该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85名在岗党员与171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群众为好事实事381件,扶持资金12700余元,走访困难群众210户803人,帮助18个村落实项目23个,落实基金385万元。[13]
2008年该镇开展了义务植树,加大了宜林荒山绿化力度,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积极组织村民在村旁、宅旁、路旁、河旁等“四旁”义务植树。通过“三清六改”工作,村容村貌大有改观,人民的社会道德和文明意识进一步提高,该镇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稳步增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通过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上祝村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2]
人口数据
2002年底该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7889
男
14931
女
12958
家庭户户数
7574
家庭户总人口(总)
27515
家庭户男
14631
家庭户女
12884
0-14岁(总)
6595
0-14岁男
3786
0-14岁女
2809
15-64岁(总)
19240
15-64岁男
10122
15-64岁女
9118
65岁及以上(总)
2054
65岁及以上男
1023
65岁及以上女
103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7445
[10]
8、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大坪镇大坪镇位于连南县西北部,南与涡水镇相接,西与香坪镇毗邻,北与连山县太保镇接壤,距离县城24公里,是个半农半林的瑶族聚居镇。总面积92.8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1104人。
由于重视发展农业经济,目前该镇耕地面积达10763亩,其中水田4479亩,旱地6284亩。该镇主产水稻。2001年全镇水稻抛秧面积达3000多亩,创高产面积达2850亩。主要农作物有山禾、山糯、大薯、黄豆、玉米、茶叶、辣椒等。在1998年的"两大会战"中全镇农民实现人均半亩"保命田"。山地资源得到较好开发,并发展"一乡一品"的辣椒产品,2001年种植辣椒面积1200亩,产值达65万元。此外,种植百合300亩、蚕桑60多亩。在林业方面,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以竹子为主的经济林,开发种植2300多亩竹子基地,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两者兼得。
全镇建有小水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2080多千瓦。323国道距大坪镇3公里,各村已通电、通邮、通电视、通路。
9、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大坪镇大坪镇位于永定区西南部,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北接三岔乡,南与四都坪乡相邻,距城区26公里,s228线贯穿全境;版图面积9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49亩,下辖2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20个居民小组、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01人,集镇人口3230人。大坪镇于1984年设立建制镇,是永定区较早的四个建制镇之一,也是永定区建设中的旅游小城镇。境内地理环境独特,中部平坦,周围有天门山、堡子界、七星山三山环绕,平均海拔700米,气候宜人,雨水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物产有:香菇、各种山野菜、各种蔬菜、红薯、马铃薯、金秋梨、玉米、油菜、烟草、猪、牛、羊、家禽和丰富的野生动物。其中以香菇、山野菜、土家干菜最为有名,仅香菇一项,每年可创产值200万元。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2300万元; 农牧林渔业收入1161.1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1991.0元。
10、贵州省都匀市大坪镇大坪镇位于都匀市东部,总面积140多平方公里,距市区约18公里,辖18个村,3个居(家)委会,全镇共6020余户总人中2.33万人,(其中:农村4990余户,2.17万人),行政区域内聚居着布依、苗、水等少数民族,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7454万元,同比增长36.6%;财政收入完成1044.45万元,同比增长27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7元招商引资250万元,劳务输出1546人,汇回资金580万元。大坪镇辖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年无霜期在260天—300天,年平均气温15.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雨量1413毫米,年日照期1208小时,温度19℃,海拔高度在550—1250米之间,适应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牧业的发展。大坪镇区域面积140.61平方公里,全镇有耕地在测面积1013.8公顷,土220.67公顷。贵广快速铁路都匀段通过大坪镇马寨村、营盘村和五星村,并在东冲设有匝道口,镇境内有321国道线、901县道、都匀至三都公路贯穿全镇。[1]
11、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大坪镇乡镇概况
大坪全景大坪镇位于麻栗坡县境西北部,东北接麻栗镇,西南连天保镇,西北邻西畴县新马街乡。镇人民政府位于大坪村委会所在地,距省会昆明约380公里,距州府文山约8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235.49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63个村民小组121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彝等9个民族。[6]
气候特点
阿老、新地房、戈令、瓦渣、高笕梁沿盘龙河一带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大坪、大石洞、凉水井、马达气候较凉。海拔,大坪街1550米,大石洞小寨1560米,上凉水井下寨1540米,马达小寨1530米,新地房冬瓜树1400米,阿老小寨1100米。年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7℃;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1.8℃。在大暑时节,年极端高温32.8℃,在大寒时节年极端低温零下4.9℃。年积温为5810.9℃,大于10℃,积温为4905.3℃,干燥度为0.67℃。
自然资源
1、林木。林木主要有松树、尖顶杉、水杉、毛木树、椎栗、麻栗、冬瓜树等;果树有桃、李、梨、板栗、核桃、柿子、花红,以及亚热带地区的橙子、芭蕉、香蕉、西瓜、黄果等。
2、矿产。矿产主要有铜、铁、银、锌、铅、锡、钨等,铜矿蕴藏在铜厂坡一带;铁矿分布在六位厂、江西冲一带;银、锌分布在三保一带;铅矿分布在大坪的鸡冠山及二台坡一带;锡矿分布在南腊新寨一带;钨分布在高笕梁、戈令、瓦渣等地带。
3、中药主要有:糯米藤、魔芋、薄荷、薤白(头)、樟子草、蜘蛛香、稀奋草、小半夏、锦灯笼、蓖麻、蒲公英、夏桔草、番石榴(蕉桃)、紫苏、酸江草、野棉花根、绿葡萄、断肠草、猪鬃草、狗死花、枸杞子、鱼腥草(碧色菜)、金银花、苦参、花酸杆、何首乌、鸡血藤、小山羊、光石韦、羊耳菊、茅草根、大麻药、马鞭稍、鸡屎臭、接骨丹、杜仲等。
4、动物药:有穿山甲、乌龟、蝉蜕、斑蝥、蜈蚣、草鞋虫、滚山虫(滚山珠)、僵虫、癞蛤蟆(蟾蜍)等。
农村经济
2006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0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8元,完成粮食总产量965.5万公斤,人均产粮有413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31公斤。
2007年1-7月份,镇党委、政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全镇经济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按照依托两大优势(土地、矿产资源)、打牢两个基础(科技、教育)、做强两个产业(种植业、矿产品加工业)、实现两大目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2222”经济发展思路,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务实创新、真抓实干,切实抓好各项经济工作,社会事业发展顺利,全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上半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030.6万元,占计划数6820万元的29.8%;工业总产值2360万元,占计划数6501万元的36.3%; 农村经济总收入2365.2万元,占计划数7893万元的30%,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基础设施
2006年全镇通水、通电、通路的村民小组155个,达95%;71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占43.6%;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及娱乐为一体的公共设施11个,占8.9%;有公厕的村民小组12个,占9.1%;建有沼气池 2701口,普及率达46.4%;建有小水窖2501口;建有综合批发市场1个,占地面积1087平方米;建有停车场1个,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全镇水利化程度达46%;建有村组地面卫星接收站127座,电视差转台2530座,调频广播差转台1230座,电视普及率达92%,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60门,电话机用户2687户,城镇电话普及率达98%,移动电话通讯覆盖率达95%,年末有移动电话13752部。
人口卫生
2006年末总人口23587人,农户数5783户,农业人口23387人,少数民族8393人,其中少数民族以壮民族居多。
通过广泛宣传,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等党在农村的政策宣传到户,经动员到2006年底,全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38人,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90人,享受低保人数31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共计20325人,参合率达86.91%。
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从筹资到补偿坚持规范运行,做到台帐完善,收支明晰,截至9月20日止,大坪镇参合人员就诊累计9713人次,合计发生医疗总费768684.30元,补偿了218489.99元,其中门诊补偿9212人次,住院补偿501人次。(大坪卫生院门诊补偿3897人次,住院补偿420人次,各村卫生室补偿5315人次,县外住院补偿81人次),镇卫生院累计参合农民就诊总费用378280.59元,卫生院现场减免129081.45元;村卫生室累计参合农民就诊总费用137027.14元,卫生室现场减免了43520.79元。住院补偿最高金额为3365.42元,最低金额为2.68元,门诊补偿最低金额为0.60元。
大坪镇所在地共有1所医院,即大坪卫生院。各村委会建有9家乡村卫生室,可以解决村委会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文化教育
大坪镇2006年末共有农村初级中学1所,完小11所,初小1所,教学点16个,幼儿园1所。1-6年级2107人,7-9年级690人。有文化站1个,职工5人。大坪镇共有村文艺队4支,分布在大石洞、梁水井、分水岭、大坪等4个自然村,参加人员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