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护持崇化寺敕命
敕命原文如下:
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
朕惟
大雄氏之教,以空寂为宗,以慈悲为用,其流入中土也久矣。然而化导善类,觉悟群迷,功德所及,幽显无间。是以建祠宇崇奉之者亦无间也。故司设监太监吴亮,宣德正统间于京都西玉河乡城子村捐己赀创造佛宇一所,赐额曰崇化。又赎居民姚三等山场田地六十四亩余。东至石墙界,南至山界,西至释迦寺界,北至山界。栽植树木,与本寺管业备香火之用。历兹年久,被人作践、搅扰。住持僧慧灯具以闻,特颁敕护持。升慧灯为僧录司左觉义,仍住持于内。朝夕领众焚修祝赞,为多人造福。今后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不许侮慢欺凌,一应山田、园果、林木,不许诸人骚扰作践,敢有不遵朕命,故意扰害沮坏其教者,悉如法罪之,不宥故谕。
成化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末钤“敕命之宝”
成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成化十六年即1480年,说明这件珍贵文献距今已有520余年的历史。
笔者查阅了地方文献的有关资料。明代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撰述的《宛署杂记》记载:“崇化寺,在城子村,元至正中建,名‘清水禅寺’,本朝宣德年间太监吴亮重修,正统二年1437年敕赐今名,礼部尚书杨溥记”。这与敕命所述崇化寺的历史大体相符。
为搞清该寺现状,笔者曾亲赴城子村考察。敕命所说的“京都西玉河乡城子村”,在今北京门头沟区,现仍名“城子村”。崇化寺坐落在村西九龙山麓的平谷中,主要建筑已经毁废,但基址仍在,缭拨游人的思古情怀。寺庙选址颇具匠心。周围环境非常幽美,三面青山犹如天然大画屏,寺前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如两朵绿云浮空,院落中苍松翠柏掩映成趣,又有淙淙溪流。古人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确非虚言。
敕命已勒石竖碑,高1.89米,宽0.83米、厚0.25米,承以金刚宝座。碑额圆雕蟠龙图案。另有碑刻5通,内容分别为重修碑记和庙产。根据这些碑刻结合文献和遗址进行综合考察研究,使我们对于敕命所述寺庙的建造历史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崇化寺原名“清水禅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为黄龙禅师焚修之所。明代宣德年间,内宫司设监太监吴亮来到此地,见风景清幽,但寺院建筑已毁废,呈荒芜景象,便约集一些信徒,鸠工庀材,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以为年老归养之所。工程始于宣德九年1434年,建成于正统二年1437年,明英宗朱祁镇赐名“崇化寺”。
寺庙规模宏大,建筑壮观。有山门、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天王殿前有一座长28米、宽6.5米、深6米的大型长方形水池,原为放生池。正统八年1443年,敕赐《大藏经》一部,为珍藏这部镇寺之宝,又新建藏经楼。在寺院围墙南侧之外,建有10座宝塔,其形制各不相同,塔中藏有舍利和咒语。据有关专家介绍,这10座宝塔的名称,分别为:舍利宝塔、吉祥多门塔、菩提塔、大神通塔、尊胜塔、僧伽寂静和合塔、莲花集积塔、降天塔、受身塔和一座无名塔有的专家认为,这座无名塔名为“回回塔”。经过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宝刹均已无存,只剩下一座塔门和几个残缺不全的塔基。
最为奇特的是,在寺院东侧的溪水之上,原建宝塔一座,有人称之为“过水塔”或“跨涧塔”,当地群众称之为“峰水塔”。这座垮涧而建的宝刹,为砖石结构,上部已损毁,残高5米多。基座保留还比较完好,高5米、宽2.5米。基座下为券门,溪水即由券门洞内流至放生地。按照佛教的说法,经过宝塔下流出的山泉,也具有了佛性,前来上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饮用此水,可以消灾祛病。据当地村民介绍,这股山泉,水质特别清纯、甘甜,用来烹茶,清香味醇。这大概是佛家养生之道的一种吧
敕命说,吴亮重建寺庙时,“又赎居民姚三等山场田地六十四亩”作为庙产,说明当时崇化寺拥有一大片山林和土地,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后的山上,有摩崖石刻,铭记着当时的一些情况。前几年有关部门清理基址时,发现一座清乾隆六年1741年顺天府宛平县的告示牌,主要内容是解决寺院与附近居民的纠纷。当时,一些村民在寺院附近开窑挖煤,对寺院建筑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寺院欲加阻止而无能为力,只好告到官府,借助官府威力加以解决。这是研究寺院和当地社会历史的难得资料。现在,城子村仍有姚姓聚居,对有关掌故,口耳相传,仍能道出一二。
敕命说“大雄氏之教即佛教以空寂为宗,以慈悲为用,其流入中土也久矣。然而化导善类,觉悟群迷,功德所及,幽显无间,是以建祠宇崇奉之者亦无间也”。这可以看作是明朝佛教政策的声明。明朝一直把佛教作为一种思想统治工具,即所谓“化导善类,觉悟群迷”,借以安抚群众的不满,以求社会的安定。因此,在朝廷的倡导、支持下,全国到处修建佛寺,京城北京更是寺院林立。太监一旦年老体衰就会被走出皇宫,因无家室,往往流落街头。所以,很多太监在任期间,想方设法积蓄钱财,施舍给寺庙,作为养老归宿之地,因此,太监修建佛寺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当时北京的佛寺多集中于西郊山区,时人王子衡诗中写道:“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造”;郑继之的诗中也说:“西山五百寺,多傍北邙岑”。从中可以领略到明代官府和太监在北京西部山区大造佛寺的盛况。敕命所说太监吴亮建崇化寺,不过只是其中一例。
成化年间,崇化寺的山林树木遭受破坏,住持僧人慧灯将情况上奏朝廷,明宪宗就颁发了这道敕命,严令加以保护,寺僧将其刻石立碑通常称为“护持碑”警示世人。为提高崇化寺的社会地位,敕命还明令宣布,任命住持僧慧灯为僧录司左觉义。僧录司为明代管理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设僧官主持日常事务,左觉义是中级僧官,职级为六品明朝封赠六品以下职官的圣旨,钤“敕命之宝”,称为“敕命”,本件圣旨即依其制。对释慧灯的封授只是一种虚衔,并不在僧录司内担任实职,给予其政治待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便于管理寺庙。于此可见明朝对佛教的依重。
在附近村民因生产、生活与寺院发生矛盾时,通常情况下,官府却是袒护寺庙的。敕命用当时最高的政令形式——圣旨,严令“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不许侮慢欺凌寺院和僧人,一应山田、园果、林木不许诸人骚扰作践,敢有不遵朕命故意扰害沮坏其教者,悉如法罪之,不宥”。这固然是对佛教的扶持保护,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也是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的。
总之,这件敕命作为500余年前的珍贵文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其史料价值,都会得到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