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成语】【名称】:恬不知耻

【拼音】:tián bù zhī chǐ

【解释】: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43章:“打这个~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

【常用】:常用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词性】:贬义成语

【近义词】:厚颜无耻、满不在乎

【反义词】:天地自容

主要讲的是古代卫国人礼至,用阴险的手段篡夺了国家统治权,它不以此为耻,反以为荣,把篡权的经过刻在了金石上,从而遗臭万年,这则成语就体现了荣辱观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