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水中游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故为历代兵家所看重。
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城址疑在今襄阳古城西北汉水边。大约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城东另筑新城,大致为现存的规模。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张柬之"因垒为堤"时废弃,现已大半淹入汉水中。襄阳城自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并将直进直出式城门改为屯兵式的瓮城门。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明洪武初年维修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紧连,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遂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曾因汉水多次溃堤坏城而几经修筑。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明代的墙体,外砌大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墙分别长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宽5~15米。城门共有6座。据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万振孙题额: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据清顺治二年(1645)知县董上治题额:东门曰"保厘东郊",南门曰"化行南国",西门曰"西土好音",北门曰"北门锁钥"。各城门题额字迹均已消失。各城门之上原有门楼,现仅存一座临汉门楼。城墙上另有三座城楼,即仲宣楼、魁星楼、狮子楼,均早已不存。90年代初复建了城东南角上的仲宣楼。城内布局合理,主干街道为"艹"形,纵横直达城门。城外,北面是汉水天然屏障,余三面是阔若湖面的护城河,深2~3米,最宽处达250米。襄阳城现以临江的北城墙保护最好,东城墙的阳春门、西城墙的西成门、南城墙的文昌门已毁,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双层防御体系。
城池历史
·武帝 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 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 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 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 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 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 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 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 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 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 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1968年8月改称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属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为襄樊市襄阳区。
·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优秀旅游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
襄阳城 http://www.xycity.cn
进入襄阳城论坛参与讨论>>>>http://bbs.xycit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