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韬

霍韬(1487-1540年),字渭先,号兀崖,谥文敏,南海县石头乡(现属石湾区澜石镇)霍族人,生于明成化廿二年(1486年),卒于明嘉靖卅四年(1540年)。
霍韬在广州光孝寺读书,学习成绩优异。学业期满,霍韬反故里,一边继续读书,准备科举考试;一边帮助父辈记账。当时霍韬家族在石湾经营的冶铁、制瓷等规模较大,属当地窑冶大户,霍韬不仅参与管理,还记载其经营活动情况。
据《霍渭崖家训记载》:正德二年(1507年),凡石湾窑冶,佛山炭铁,登州木植,可以便民同利者,司货者学之。年一人司窑冶、一人司炭铁,一人司木植,岁入利市,掏于司货者,司货者岁终,咨禀家长,以知功最。”正德八年(1513年),霍韬中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联捷会元。
霍韬为人质朴随和,性直,喜欢传统文化,举办乡会试,作主考官时,从不要求考生举行师礼仪。霍韬在主持宫廷科举考试时,取进士300余人,亦不许其称呼门生,告诉他们:“诸君科考中进士不单是由我决定的。”于台使者监司郡县互书贴往来,也皆不称“治”字。霍韬说:“大家已经由宫廷官史正式登记了,由朝廷统一管理,不需要再加其他管理了”。
霍韬平生勤奋上进,广博多学,文人学士多称他为渭崖先生,以后,霍韬参加“大礼朝议”斗争,他援引古礼,揆之事体,主张嘉靖帝(世宗),应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议以兴献王为皇叔考之名称,义正词严,力排众议,当时目为邪说。但嘉靖帝竟纳他的理论,事后升他的官,他因避嫌媚上取宠,三次坚辞不受。
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宫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卅四年(1555年),在京暴病逝世,享寿55年。明帝追封为太师太保。谥文敏,运葬于广东省增城县境风箱冈对面山上,并在乡内建祠祀奉(祠现存),后人对他和石肯乡梁储,西樵大同乡方献夫,同称为明代南海县的“三老阁”。
霍韬有四子,长子与王卜,颖悟过人,15岁注《楚辞》,早亡,其余三了是与瑕、与璎、与王常,他们先后乡试中举。与瑕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会试中进士,授浙江慈溪知县,励精图治,清正廉明,与海瑞齐名,浙中百姓称与瑕“三廉”。其部下平时不称与瑕为“大人”,而是亲切地称与瑕为“先生”。后授江右盐院,在任期间,帐数始终相符,受到百姓的称赞和爱戴。
霍韬缅怀先祖汉朝名将霍去病词
水调歌头·古边情
天骄横汉世,戾飞渺边关。一任彀弓驰突,赤子若为安?嫚书主臣忍辱,拊髀颇牧兴叹,劲气竟谁还。贾生晁错策,炯然万世丹。
匡相君,石内史,吻涎残。坐使金戈销铄,战士豢嬉闲。有日阴山胶劲,胡虏南驰马壮,铁甲为谁寒?我也嫖姚后,梦见燕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