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词牌简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丑奴儿》为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1]
词牌格律【定格】
对照词: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中仄平平(韵),
爱上层楼,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中仄平平(韵),
欲说还休,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却道天凉好个秋!
【变格(添字)】
对照词: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中仄平平(韵)〗,
阴满中庭,
中仄平平,中仄仄平平(韵)。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
〖中仄平平(韵)〗,
点滴凄清,
中仄平平,中仄仄平平(韵)。
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1]
典范词作1.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宋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