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辉堂

容纳千余人的相辉堂,位于复旦校园的西北部,原名登辉堂。一九四七年初建登辉堂,六月落成,是一幢青瓦白砖、红色窗格的两层楼建筑。一九八四年大修后,改名相辉堂,堂额为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题写。相辉堂正面是校园里最大的一块草坪,每年的开学典礼就在大草坪上举行。相辉堂是复旦老校舍的代表之作,见证了复旦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站立在复旦相辉堂前,就会思念起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已故校长。马相伯创立了复旦,李登辉两次赴南洋筹集资金,建设了复旦。马相伯是复旦的创始人,李登辉是复旦的奠基人,相辉堂是对他俩永恒的纪念。
抗战时,复旦大学西迁,先至庐山,因战事紧张,未几即内迁至重庆。但当时,复旦仍有一部分师生滞留在上海,他们纷纷要求李登辉老校长给他们解决求学与生计问题,李登辉征得校董们的意见,遂租北京东路中一信托大楼空余的房屋为校舍,复学上课,当时就有师生四百余人。这就是抗战时期复旦分重庆、上海两部的由来。1941年重庆复旦大学改为国立大学,由李登辉的学生章益任校长。上海复旦大学当时称为“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由年迈的李登辉老校长一手主持。实际上,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个所谓的“补习部”规模逐渐变大,一九三九年,学生就达到了近八百人,以后继续发展,到一九四三年,上海复旦大学文理法商四院共有学生一千二百九十六人,抗战胜利后,重庆复旦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合并,成为国立复旦大学,这里面凝集着李登辉老校长抗战期间多年的心血。
李登辉先生从一九一三年出任复旦校长以来,一心办校,为复旦操劳了一生,贡献了一生。章益为了让老师安度晚年,向各地校友募集了三十余两黄金作为老校长的颐养金。李老校长知道后坚决拒绝。后经协商,决定扩大募捐,用这笔钱修建登辉堂。
登辉堂是在男生第一宿舍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一九二零年,李校长下南洋募捐资金在江湾建造校舍,一九二二年春基本建成,其中就有第一学生宿舍。这是一幢相当精美的建筑,为二层楼房,有房间九十七间,可住同学二百四十九人,价值银元四万五千元,是复旦当时最大的宿舍。两次松沪战争,男生第一宿舍均遭日寇轰炸成为空壳。
一九四七年初夏,登辉堂在废墟上展现新容。七月五日,李校长在这里作了最后一次讲演。他深情又满怀希望地对复旦人说:你们现在穿的是学士制服,“你们穿过了以后,应当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当从此对国家有所贡献”,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这是四十年前老校长对复旦人的希望和要求。登辉堂落成以后,一直是全校师生集会的场所。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解放后来登辉堂作报告的国际知名人物,就先后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法国总统德斯坦、法国共产党总书记马歇、美国总统里根等。
在“文革”中,登辉堂被改名为大礼堂。校庆八十周年时,学校为永远纪念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又改称相辉堂。周谷城先生的题额,更增加了复旦这幢标志性建筑的人文魅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