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改进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3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国乐改进社

简介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由刘天华等人发起,并主持日常工作。该社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自1928年至1934年间共出版期刊《音乐杂志》10期。该社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所掀起的探求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热潮时期,兴办各种新文化事业,发行各种刊物杂志,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新风气,对新文化的发展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缘起音乐对于人类有绝大的功用,这是无论什么人不能不承认的。我国近来最没长进的学问要算音乐了,虽然现在也有人在那里学着西人弹琴唱歌,大都还只是贵族式的,要说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这真是一件万分渺远的事。而且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返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两个字。

我国音乐在历史上虽然有数千年可贵的事实,但因历经灾乱的破坏,贵族的蹂躏,加之以人材的缺乏,门户的隔阂,早已弄得零零碎碎,不成个样。近数十年来,政府既不提倡,学校又不列为正式科目,做子弟的要学习,还不免受父兄的呵斥与社会的蔑视,结果,所谓中国音乐,百分之九十九只能留在吹鼓手手里苟延残喘,这真是太不像话了。

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这淘炼的责任非我辈莫属,虽然严格说来,我辈也只是一知半解的人。

现在可作模范的前辈大师一天少似一天,制造乐器的工人,只图渔利,一天随便一天;研究乐理的人更是晨星般的稀少,我们看了这种状况,心上不禁栗栗危惧,所以虽然明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也要努力呼号一下——组织国乐改进社。

我们的计划是如此:

我们认这事为艺术界的大事,非少数人所能举办,必须要联络全国同志,一致进行;我们应该打消门户之见,大家合力工作,以救此国乐残生。

我们应该调查现在各地所存在的可作模范的大师,以及现存的乐曲、乐谱、乐器,并人们对于何种乐曲的感情最浓厚。

我们应就经济能力之所及,搜集关于国乐的图书,并古今各种乐器,组织图书馆及博物馆,应该设法刻印尚未出版的古今的乐谱;应当把无谱的乐曲记载下来;应当把音乐名奏用留声机收蓄,以期现有的国乐,不再渐渐的消失下去。

我们想改良记谱法,使与世界音乐统一;想把各种的演奏法尽量写出,编成有统系的书籍,以便一般人的学习,我们想组织乐器厂,改良乐器的制造。

我们想集合多数人的意见,判断乐曲乐器的优劣,以定取舍。

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并想效法西乐,配合复音,并参用西洋乐器,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

我们想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表现我们这一代的艺术。

至于发行刊物,创设学校,组织研究所等等,那是不消说,只要有经费,有人材,立即次第举办。

我们发起人自知心长力绌,难胜重任,务望国内同志共起赐教,则国乐前途庶有一线之光。

发起人:

王同华 吴伯超 吴仲瓯 李淑清 李文淑

李光涛 汪颐年 周宜 金式斌 邵增昕

林之棠 柯政和 徐季吾 徐义衡 张友鹤

张凤昌 张粹如 曹安和 程朱溪 郭绍猷

贺青莲 梅茂鼎 杨庆功 杨筱莲 廖书筠

廖赞化 熊泌 潘君方 郑志 郑颖荪

刘天华 谢兰郁 韩权华 萧从方 萧淑娴

(以姓氏笔画多寡为序)(《新乐潮》第一卷第一号)

计划改进国乐这件事,在我脑中蕴蓄了恐怕已经不止十年,我既然是中国人,又是以研究音乐为职志的人,若然对于垂绝的国乐不能有所补救,当然是件很惭愧的事。现在有这许多同志来组织这个国乐改进社,虽然还只呱呱堕地,算不定它的终身,可是有了芽,总有开花结果的希望。所以我虽然在这“四海困穷”的当儿,也不免破涕为笑。

因为社务进行的关系,有几位同志要我做篇计划书,在成立刊上发表。这真是一件大难事!您想,改进国乐这个问题多么大?凭我们这数十人去做,做一辈子也做不了它们一个角;而况我们非有职业牵制,即在求学时期。还有一层“万事非钱不行”,我们社里既没有基金,又没有收入,只靠我们几个穷书生掏腰包,又加之以这个年头儿,能掏得出多少!那么,在这人材、经济两缺的状况之下,有什么预算,什么计划可拿来发表呢?还是干脆不说罢?而我们的诚意与精神,也就跟着这物质上的缺乏同归乌有么?这当然是不能的。既然不能,就得从无可计划中打出一条有计划的路来。

我们想做的事,已在本社缘起上说过。目前把急于举办的事,略说几桩如下:

刊印《音乐杂志》,这是我们提倡音乐的至要工具。担任编辑的已有几位,其余还在极力进行。经费未必有富翁们肯捐助,即由社友们自行想法。假使时局影响不到我们身上来,明年元旦一定将第一期出版。

设立研究部,这是对于国乐上解决各项问题特设的机关。例如:皮簧,现在通行全国,而至今尚无一部可靠之谱。对此问题,我们想召集国内喜欢研究皮簧而已有程度的同志,集合一处,再请皮簧导师多位,组织研究部去解决它。诸如此类的问题甚多,我们想择其切要的,在一、二年内为征求同志与导师的时期,然后分别成立研究部。至于经费一层想由研究的人分担,惟尚无概算,不敢说定。

保存古合乐,此为前项问题之一种,以其紧急,故特别提出说明之。此项合乐,即清宫里祭享及仪式上所用的音乐,但其乐曲有很古的渊源,并非有清一代所造。因为这种音乐是帝王的独享品,所以民间除了一套祀孔的乐章外,什么都没有听到过。到清室一亡,大家便糊里糊涂不去注意,现在是快要消灭到无踪迹了。我以为这种音乐对于将来造成国乐的大合奏orchesra上大有可以研究之处。退一步说:于古乐的价值上亦该把它研究,于我国的音乐史上,也该把它的内容详细记载下来。据社友郑颖先生说:宫中散出之乐工,能奏全数曲谱----约三、四百套者,现在只剩一人。而此君年老多病,我们应该急急想法找他一同研究。现在我们已请郑先生负责同他接洽,大约在我们第一期《音乐杂志》上总有郑先生的详细报告。但是,要是成功,便有两椿难事:一是乐器问题。现在此种乐器无从购买,只有公处有----如孔庙,天、地坛,社稷坛等,是否能借到一副用,殊不敢说。二是经费问题。就是请那位乐工来的指导费。此项我拟请欢喜加入研究的人分担一部份。其余由募捐方面着想,但不知能不能碰钉子。

音乐演奏会。此事对于本社,关系不甚重要,不打算十分注意。不过今年至少要演奏一次,以后能多更好。

国乐义务教育。拟自明年暑假起,每逢暑期举行。由社员担任,不收学费,不给薪水,办公费则由常费内支出。

乐器制造厂。拟俟时局略平,由社员中集股先设一小规模的厂,从事制造与改良,如成绩好,便逐渐扩充。

各奏蓄音。此为保存现有国乐的最重要问题,但所需经费亦属最大,而工作与手续亦最困难。现在虽有此想,尚无妥善办法。这是希望大家来指教的。

我这笔柴米油盐糊涂帐,到此暂行打断。

论理,这种整理国乐的工作,哪里该人民组织团体去做,该是政府的责任。它早应立出正式机关去办理——如日本的邦乐调查所,土耳其的国乐调查所等。我本想写一篇意见书来讨论这件事,后来一想,现在国内政府如许之多,可是哪一个能注意到这件事的,还是省说废话罢!

注:“缘起”与“计划”两部分为刘天华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